Ladeuzeplein(拉德兹蒙席廣場)是比利時魯汶最大的廣場,也是社會文化的核心。

攝於週日的廣場樣貌

攝於週日,魯汶大學圖書館
1783 年修道院遭廢除,市府買下土地,接著平整地面,轉型為木材市集。1812 年開始建屋,最初稱為「拿破崙廣場」,後來變成「人民廣場」。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軍燒毀原圖書館,數以千計的手稿與珍藏化為灰燼。
1921 年在Ladeuzeplein 旁動工興建新圖書館,並於1928年完工。
194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座圖書館再次被砲火燒成廢墟。
戰後依原樣重建,1999–2003年又進行全面整修,恢復舊觀,鐘琴與屋頂結構閃耀如初。

攝於魯汶大學圖書館鐘樓內部

攝於魯汶大學圖書館內部
2004年,魯汶大學創校575週年之際,知名藝術家Jan Fabre提供一件雕塑作品作為禮物,一隻泰國寶石甲蟲被刺在高達23米的鋼針上,以其瘋狂與詩意,象徵知識的毅力與城市的想像力,成為歷史與當代共鳴的代表之一。
Ladeuzeplein不僅是建築存在的場域,更是歷史與記憶的容器,它經歷過燒燬與重生,見證了城市的傷痛與堅韌,也透過當代藝術與市井活動,讓這個場域不停地說出「魯汶的故事」。

從鐘樓俯瞰Ladeuzeplein
我於今年7月造訪魯汶,相當幸運的巧遇2025年的第20屆Leuven Beach。
魯汶每年7月都會把熱鬧的Ladeuzeplein改造成一座暫時的「海灘」,叫做 Leuven Beach。
想像一下,「把沙灘搬進歷史悠久的大廣場,魯汶就是這麼做的,在每年7月之際,整座市中心都被陽光、沙子和比賽熱度包圍了」!!!


女排比賽

男排比賽
買一杯冰淇淋,站在豔陽下,欣賞排球比賽。
排球在空中劃出弧線,觀眾隨著每一次漂亮的扣殺一起喊叫,抬頭一看,背景不是藍色海岸,而是魯汶大學圖書館那座莊嚴的鐘塔,這份反差既荒唐又迷人,相當有趣!!!
原來,不必有海,也能在這座城市找到屬於夏天的快樂。
陽光、沙子、古老鐘塔—充滿無限想像力的夏日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