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旅行時,不難發現一種與亞洲截然不同的生活節奏。
週日的街道異常安靜,大多數商店關門歇業,即使是市中心,也可能連一杯咖啡都買不到。
實際上,這正是當地制度與文化的一部分,那就是「假日即休息,生活不讓位於商業」。
假日/丹麥Ribe街道
在多數歐洲國家,服務業並不以「隨時可得」為目標,也不強調「顧客至上」的無限延伸。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建立在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服務關係。
店家有選擇不營業的權利,顧客則學習在界線中等待與調適。
這樣的節奏,固然不如便利商業來得快速有效,卻讓人意識到:服務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生活中的一種協調與互信。

假日/丹麥Esbjerg
這樣的社會,似乎在提醒人們:不是服務越多、生活就越好。
有時候,拒絕服務,才讓人重新看見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東西「彼此的界線、時間的尊重、與自己相處的空間」。

假日/比利時Leuven
從這樣的觀點回望台灣,這份節奏的對比格外鮮明。
台灣以高效率、便利性聞名,幾乎全年無休的商場、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與餐廳,確實滿足了現代生活的需求,但也因此導致服務業長期過勞、人力短缺日益嚴重,許多餐飲與零售業者不斷喊缺人,勞工流動率高、職業倦怠嚴重。
社會對「隨傳隨到」的服務期待愈高,實際能投入這樣工作的人卻愈少。
這不僅是勞動條件的問題,更是一種文化選擇的後果:我們如何看待「服務」?我們願不願意接受一個節奏稍慢,但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對服務的尊重,不只是對消費者的照顧,更是對工作者的一種體諒
或許我們可以從歐洲的例子重新思考,當便利不是無限延伸的義務,而是一種被珍惜的交換關係時,社會整體才能重新建立一種健康的勞動與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