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公共便利」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在都市的街頭巷尾,或是偏鄉小鎮,便利商店、車站、百貨公司甚至部分公園都設有免費廁所,反映出一種以民眾需求為優先的服務文化。
然而在歐洲許多國家,如比利時、北歐或英國,即使是在大型車站或商場,使用廁所往往仍需支付費用,收費的廁所文化在當地被視為維護環境整潔與服務品質的手段。
這種差異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文化觀:台灣傾向將基本生理需求視為公共責任的一部分,而歐洲部分地區則強調「使用者付費」的實用主義。
對習慣免費公廁的台灣旅客而言,這樣的落差初見時可能既不便又難以適應,但也正是理解不同文化思維的一扇窗口。

這間百貨公司的廁所也是要付費0.50歐元,一位阿姨坐在廁所前收費,基於隱私不便拍照
以下探討文化背後的意涵:
1、維護品質
收費主要是為了維護乾淨、衛生、穩定運作的廁所環境。
北歐多數地方人力成本高,清潔人員薪資也不低,
透過收費制度,能:控制使用人數;支付清潔與維修成本;保持設備良好與空間整潔。
2、界線意識:使用者付費
北歐社會非常重視個人界線與公共資源的責任使用,這種廁所收費制度其實是「使用者付費」觀念的延伸。
廁所雖設在百貨公司內,但被視為額外提供的服務,不是免費附屬品。
即使你是顧客,也未必「理所當然」就能免費使用,這反映的是「界線清晰」的服務文化。
3、文化差異:廁所不是「理所當然」,而是「社會契約的一部分」
在台灣或日本,我們習慣在車站、商場、便利商店免費使用廁所,這背後隱含著一種「公共好」的期待。
但北歐社會的運作邏輯是:
• 任何資源都需維護,有成本就要有對價
• 政府只補助「真正公共的」空間,如市政廁所
• 商業空間內的設施,視為私人資產,應該由使用者共同承擔成本

攝於比利時Gent
北歐廁所收費不是冷漠或小氣,而是一種「尊重資源」與「自律使用」的社會運作方式。
這也提醒我們:有些免費,其實是來自某種隱形成本;而有些付費,卻反而保障了品質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