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旅行,我最喜歡參觀教堂內部,這幾年則偏愛承載歷史文化的博物館,今年又多了一個新嗜好「爬鐘樓看風景」!
6、7 月的旅程裡,就一次收集了三座:丹麥里伯大教堂的鐘樓、比利時根特鐘樓,還有魯汶大學圖書館的鐘樓。
以下簡單介紹~★丹麥的里伯大教堂鐘樓(Ribe Domkirke)
這座大教堂始建於1150年,是丹麥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鐘樓在 1283 年曾倒塌,直到1330年才重建成如今的「平民塔」(Commoners’ Tower),它曾是瞭望台、檔案庫,也在戰爭與洪水中守護這座古港城,如今站在塔頂,看著遠方的瓦登海,就能理解為何這裡的鐘聲曾是防禦與希望的訊號。
◎里伯介紹可看下面這篇◎

里伯大教堂鐘樓歷史

里伯大教堂鐘樓內部
★比利時的根特鐘樓(Belfry of Ghent)
高達 91 米,是全比利時最高的鐘樓!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13年,曾保管城市憲章,是市民自治與繁榮的象徵。
頂端的金龍風向標自14世紀守望至今,鐘聲「Roland」幾百年來報時、示警,也成了根特的聲音名片,從這裡俯瞰紅瓦與水道交織的老城,彷彿能聽見那段以布匹貿易崛起的城市心跳。

鐘樓狹窄的樓梯

鐘樓內部層另有不同的鐘介紹

★比利時魯汶的大學圖書館鐘樓(Universiteitsbibliotheek)
原大學圖書館鐘樓建於1914年之前,雖然年代不及前兩座久遠,卻背負著沉重歷史。
原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焚毀,藏書化為灰燼,戰後重建時刻意興建高塔,鐘樓及整個圖書館於1928年完工,讓它既是知識的燈塔,也是對戰爭摧毀文化的回應,鐘樓上的大鐘與書香一起,提醒世人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與智慧。

鐘樓內部層:介紹歷史故事

大學圖書館內部

這三座鐘樓各有不同的故事與樣貌。
有的守望港口抵禦洪水,有的見證中世紀商業的繁華,有的在戰火廢墟中重生,都很值得登頂參觀與感受,站在鐘樓頂端,風景美得令人屏息,但更重要的是,這高度讓人感受到城市的靈魂。
站在塔頂時,能夠感受到:歷史與人心交織出的高度,讓視野不只看見風景,也看到它一路走過來的痕跡。
鐘樓的高度,不只是讓人看見遠方的風景,更像是一段時光的橋樑,連結過去與現在,這樣的體驗,讓視野不僅是視覺的延伸,更是心靈的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