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未來的機器人不只是冷冰冰的金屬機械,而是能思考、能行動,甚至能在醫院照護病患、在農田採收作物、在倉庫裡敏捷搬運貨物。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台灣正在推動的真實藍圖。
2025年7月22日,「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正式成立,劍指全球AI機器人技術與製造的戰略高地,為2030年突破兆元產值點燃引擎。

圖:網路照片
為什麼是現在?
- 國際科技巨頭加持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預言,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是電動車的十倍。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更直言,AI的下一波浪潮就是「實體AI(Physical AI)」,各類機器將全面搭載AI能力。 - 全球趨勢與地緣政治推動
在AI熱潮與美中科技戰下,非紅供應鏈需求大增,台灣正好具備切入契機。 - 台灣的硬實力
從感測元件、控制器,到晶片製造與AI演算法,台灣擁有完整供應鏈與研發能量,是機器人產業的理想搖籃。
六大公協會+頂尖研究機構共推四大目標
這場產業盛事由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台灣機械公會等六大公協會,以及工研院、資策會聯手啟動,鎖定四大戰略:- 打造國產機器人平台:涵蓋自主移動、足型、人型與特殊應用,提供多元開發基礎。
- 國產化核心系統:決策、驅控、感測、動力系統全面MIT化,建立自主供應鏈。
- 落地八大應用場域:醫療、物流、農業、製造、照護、餐飲、救災、巡檢全面導入。
- 2030兆元產值:擴大內需與出口,讓台灣機器人站上世界舞台。
台灣製造的機器人,已經在路上
包括和大、上銀、東台、所羅門、台中精機等指標企業全力響應。
- 上銀+Dexterity推出全球首款AI工業型雙手臂機器人「Mech」,八軸雙臂+機動底座,倉儲作業速度超越人類,年底量產,進軍北美、亞洲、歐洲。
- 直得專攻微型六軸手臂與關鍵零件,搶攻歐美代工機會。
- 鈞興以諧波減速機與齒輪組件搶進中國市場。
- 台灣精銳開發專用滾柱螺桿與線性執行器,瞄準人形機器人上下肢。
- 全球傳動推出馬達+螺桿複合型執行元件,可應用於助行裝置。
這些廠商共同構築了台灣AI機器人的「骨骼與血管」,讓半導體優勢延伸至機器人領域。
從代工到主導
聯盟的成立,象徵台灣機械業從「隱形代工」轉向「創新主導」,並正式宣告參戰全球機器人競賽。未來,當我們在世界各地看到高效運作、充滿智慧的AI機器人,有很大機會,它們的心臟與骨骼來自台灣。
下一個兆元級奇蹟,正在啟動。
你覺得台灣AI機器人,會在哪個應用場域率先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