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路。今天的主題很明顯 ! 那就是銀髮經濟 ~
銀髮經濟一直都是許多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我們未來均會面對或是成為的問題。今天主題的研究對象是目前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日本現狀做分析 : 著重於啟發,而非模式的好壞。
當我們談到銀髮,第一個便會想到醫院,下一個便是養老院。他們都是銀髮經濟的關鍵詞。在日本,他們不以這兩種關鍵詞去做問題標的 ( 也許是已經沒什麼好解決的 )。而是著眼於一種更小巧、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去解題 : 便利商店。當然,讀到這裡你一定會有疑問。那就對了,接下來還請聽我細細說明。
為甚麼是便利商店 ?
根據日本總務省關於勞動力的相關數據調查顯示 : 截至2022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中有超過900萬人仍舊在職場上勞動。占全國就業人口25.2%。四分之一的就業人口都是老人家,使得日本政府在2022年時不得不將可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再次往後延,從70歲調至75歲。( 65歲還是年輕人是嗎... )
這些高齡人群,在零售業、醫療、服務、及農林漁牧業等等領域仍有高度活躍力。而其中最常見且普及度最高的便利商店,更是如此。
老年人口被便利商店「主動」納入其服務範疇,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服務。他們從中更獲得新的身分 : 他們可以是配送員、收銀員、日間看護甚至是健康看照員。
讓老年人不再是被照顧的對象,而是城市功能的延續者,更是老年人相互照顧扶持的新起點。也許這也不失為銀髮經濟的另一種解答。
那,為甚麼不是養老院 ?
便利商店具備養老院沒有的三種特質,使它成為理想的銀髮經濟接口 :
第一、在城市中便利商店網點密集、分布均勻,相較於養老院和醫院其與高齡者的生活空間高度重合,簡單來說就是 : 便利商店是日常相對容易觸及的場所之一。所以理論上作為嵌入式養老服務的最大載體可說是再好不過。
第二、便利商店本身就足夠「便利」。便利商店有天然的物流和豐富的信息節點,完全適合進行有效的加載模塊服務。即便你說便利商店終究不是醫療終端,但說實話,其實能夠解決大多老年人的生活習慣 ( 除醫療疾病 ) 等瑣事,不也省下不少麻煩了嗎 ? 尤其是對於那些長年在外打拼的子女們來說,離家近的便利商店可以幫助父母親處理一些小但繁瑣的雜事,不比那些隔三差五拉你父母去上課念佛的陌生人還來得更安心和信賴 ?
第三、服務密度,比資源多寡更重要。資源再多,若是離他們生活圈太遠也沒意義。高齡人本就腿腳容易不便,服務當然是恨不得越近越好。資源多機構大或許好,但是更便捷、更易達最好。
第四、根據《普惠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研究》一書中,其中就對日本的「 零售設施 + 養老 」的發展路徑做出清晰的描繪。從送餐、助浴到入戶探訪,再到生活用品協購及夜間看護。以上服務都不是依靠建設機構來完成,而是靠聯動社區零售和節點所實現的。
便利店的本質不是照護,而是提供支點。是將服務送進家門口的中繼站,是一套去機構化的養老網路。
需要更多想像力
我們也有便利商店,也有社區網點,也有好的物流和快遞系統。那為甚麼這套「 完美 」理論沒有實現 ?
在日本,便利商店這套嵌入式養老服務不單只是企業自發完成,而是在政策的支持,與地方、機構、非營利組織的彼此協同下運營的。在《日本銀髮經濟及啟示》一文中 : 日本的銀髮經濟之所以能走得穩,離不開政策、保險和社區組織的交互推動。
兩相對比,就可以看出我們與日本對待銀髮經濟的處理態度...
用養老便利商店的模式去擁抱銀髮經濟,其實就和即時配送完全差異化並擁有了核心競爭力。對於我們現有的物流企業及政府來說 : 我們不是沒有資源和能力,就只是想不想和做不做而已。
最後...呢 ?
其實我一直認為銀髮經濟不算是負面經濟問題。人都會老,但誰說老了就沒有價值。
人家日本可是有25%的老年就業人口呢;川普不也是79歲還是美國總統;巴菲特不也是90多歲的「股神」? 這些舉例或許你可能覺得仍不恰當,但如果今天你也老了,你會希望自己成為曾經自己口中的那個負擔嗎 ? 至少我不會。我不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我的價值會自己發光。
我想,那些高齡者也是如此想的。真正成熟的銀髮經濟,不是公家花大把大把的錢去蓋設施來「 關 」那些老年人。而是這個社會到底有沒有足夠的認知和能力去接住那些每一個緩緩老去的人。當然,包括你和我。
便利商店不是專為老年人設計,更不能替代專業的醫療設施,但至少,它可以慢慢承擔銀髮社會的一部份重量。哪怕只要幫到一點點也好。讓照護不再集中,養老院不再像監獄或是墳墓。讓這個城市有年輕人在打拼,也有老年人當後盾。
或許,那就是我們口中的國泰民安。
好,今天的分享到此為止 ! 希望這篇內容有幫助到螢幕前的你。喜歡我的內容歡迎給我一個喜歡支持我持續創作好的內容 ~ 那我們下期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