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競走】
史蒂芬金的小說「大競走」(The Long Walk),是他於1979年以筆名「理查‧巴克曼」出版的作品,也是他早期筆下最冷酷卻深刻的一部小說。最近因為看到「飢餓遊戲」導演即將翻拍這部作品的電影預告,我特地找來原著閱讀,結果一看便深深著迷。
故事的設定看似簡單:每年,美國會舉辦一場名為「大競走」的比賽,一百名少年必須不斷行走,時速不能低於四英里(約6.4公里)。若有人跌倒、停下,或速度過慢,會被警告,累積三次警告就會被當場槍決。這場比賽的唯一獎勵,是最後一名存活者可以實現任何願望。
然而,小說最震撼的地方並不是比賽本身的殘酷規則,而是金如何用極為細膩的筆觸,刻劃這群少年在極限壓力下的心理變化。從一開始的興奮、緊張,到身心疲憊、恐懼、絕望,再到對彼此的羈絆與猜忌,每一步都逼近人性的臨界點。看著主角雷‧蓋瑞提(Ray Garraty)與其他競走者,一邊行走,一邊思考生與死的意義,那種持續累積的壓迫感讓人幾乎窒息。
我特別被小說裡幾個層面打動。首先,是金對「人類殘酷本性」的描寫。在比賽中,觀眾的喝采與興奮,反襯出對死亡的冷漠與獵奇。彷彿別人的死亡,成了大眾娛樂的一部分。這種社會氛圍,讓人想起現實中對某些極端節目或殘酷新聞的狂熱追捧。
其次,是友情與競爭之間微妙的平衡。在這場只有一人能活下去的比賽裡,參賽者彼此間雖建立了友誼,但同時也知道對方終將是自己生存的障礙。那種矛盾感,尤其令人心痛。
最後,我很佩服金在單一場景、重複動作的敘事裡,仍能保持節奏感與張力。雖然整本書幾乎就是「行走」,但他用不同角色的對話、內心獨白,以及偶爾發生的突發事件,讓故事持續推進,讀來毫不沉悶。
「大競走」不只是一場比賽,更像一場對人性極限的拷問。走到最後,活下來的那個人,真的能算是贏家嗎?還是已經失去了某些更重要的東西?這也是我讀完後久久無法忘懷的疑問。
我很期待即將上映的電影版,雖然擔心如此內心戲強烈的故事能否完整搬上大銀幕,但仍希望能把這部作品的精髓呈現出來。無論如何,「大競走」是一本讀完後,會讓人重新思考「生存」與「人性」意義的小說,非常推薦給喜歡驚悚或深刻人性探討題材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