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
務以正當觀念、適當做法實行治理,
使民心淳樸為先而非嚴刑峻法管控。
(原58章) 原文/白話
================================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獪獪。
在治理上寬鬆渾噩,
反映的是民心淳樸自然;
在治理上明察秋毫,
反映的是民心狡黠奸詐。
禍乎福之所倚,福乎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
災禍旁邊倚靠著吉祥,
吉祥之中潛伏著災禍,
有誰知道禍福的交界在哪兒呢?
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祅;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
若是沒有正當觀念與做法,
理所當然的事會轉為出人意料,
理應做好的事會變得怪事連連;
人們被這類現象迷惑,
已有非常久的時日了。
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直而不紲,光而不燿。
所以應堅守原則而不因此關係割裂,
客觀公允但不至於傷害他人,
正直不阿卻不令人覺得拘束,
績效光鮮且不使人感到刺眼。
================================
悶悶(ㄇㄣˋ):渾噩貌。
淳淳:淳樸篤厚。
察察:分辨詳察。
獪(ㄎㄨㄞˋ):奸詐狡猾。
奇(ㄑㄧˊ):出人意表、難以揣測。
祅:通「妖」,怪異反常的事物或現象。
廉:廳堂的側邊,意喻如站側面的旁觀者般客觀。
劌(ㄍㄨㄟˋ):傷、割。
紲(ㄒㄧㄝˋ):拘繫用的繩索。
燿(ㄧㄠˋ):照耀、炫耀。
詮釋
民風淳樸的地方鮮有鑽營漏洞、串謀詐騙等不良行為,因而常顯得法規粗簡、執法鬆散,然在實務運作上卻已足矣,故謂「禍乎福之所倚」。反過來說若是民心狡詐、唯利是圖,只好被逼得不斷完善法令規章、嚴加執法力度,看起來一副制度完善、法規嚴密的樣子,實則「福乎禍之所伏」,這便是「法物滋彰,盜賊多有」的根本原因。
施政治理方面,總有人迷信一切問題可以靠完善法規制度來解決,殊不知此等法物僅為工具而已,其實只要足以應付需求即可,更重要的是讓社會風氣回歸淳樸端正,以避免過度消耗社會資源,故曰「人之迷也,其日固久」。雖然施政上的寬厚並不能帶來民風淳樸,然而過於嚴苛卻會導致使民眾彼此失去尊重信任而敗壞風氣,特別是想以「治亂世用重典」的方式「上禮為之」,這可是會成「亂之首」的啊!
所謂「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正」即是以無事、無為、好靜、欲不欲等觀念施政。又曰「清靜為天下正」,即對於道理有著深刻理解,對治理的問題能夠清楚認識,且在施政上穩定執行,以「上德為之」綜合應用道、仁、義、禮,如此則將使社會正常運作、民風回歸淳樸。
當國家治理脫離了正軌,則產生天下多忌諱、民多利器、人多智、法物滋彰等現象,更有甚者認為編個正義凜然、美好光明的願景就能戲耍愚弄民眾,最終基層群體必不會任人宰割、坐以待斃,於是各種事與願違、出乎意料的狀況接連發生。
在自我修養方面,「正」除了持守原則、客觀公正、正直不阿與績效斐然之外,還能夠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以讓對方保持體面、有台階下而留有餘地。切勿得了理卻不饒人,不但容易關係尷尬、緊張甚至破裂,或因對方憤恨嫉妬、報復作對的心理反將害了自己,此即「正復為奇,善復為祅」的原因。
或有人問如何做到方而不割呢?雖然正方有尖銳的稜角,只要格局夠大將其納入方形之內,從內部觀之則不存在能傷人的稜角,故曰「大方無隅」。因此古代王公知曉「沖氣以為和」的道理,常以自我貶低的方式「光而不燿」,就是顧及底層民眾心態而用來調和關係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