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問答 (84)《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七之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七之四、「是名」(續)

* 以下,釋無有「十界之佛界」:

無有「十界」:

《法華經》僅言「六趣」、未言「十界」,且視輪迴之極頂、為色界之「阿迦尼吒天」(akaniṣṭha),並未提及無色界諸天。

如《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云:「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云:「⋯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法華經》之意、非謂: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等四、為「六趣」外眾生,乃為表明:諸眾生類於如琉璃清淨妙法身中、所現之另一面向耳,其餘面向、如:生死好醜生於善惡等處、及住於鐵圍諸山中,等;故,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皆在「六趣」內、而非外,此時,諸佛、乃指住最後身之肉身佛而言。

無有「陰界入之佛」:

「六趣」者: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

天台則於前述「六凡」末後、妄添「四聖」,合「六凡四聖」、為「十法界」(簡稱「十界」)。

如、灌頂《觀心論疏》卷四、云:「言十法界者:六道為六、二乘為八、菩薩為九、佛為十。」

智顗《摩訶止觀》卷五下、云:「⋯ 十法界、通稱陰界入,其實不同:三途、是有漏惡陰界入,三善、是有漏善陰界入,二乘、是無漏陰界入,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陰界入,佛、是非有漏非無漏陰界入。

《釋論》云:『法無上者,涅槃是』,即非有漏非無漏法也;《無量義經》云:『佛無諸大陰界入』者,無前九陰界入也,今言有者,有涅槃常住陰界入也。⋯」

然查,《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偈云:「大哉大悟大聖主、無垢無染無所著,⋯ 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界入,其身非有亦非無、非因非緣非自他,⋯」

偈既明言:「夢妄思念想」已永斷,則焉有「非有漏非無漏陰界入」之可存耶?

言「非有亦非無」者,依文意,非在肯定四句之「非有非無」句,恰恰相反,其意、乃在否定、由「有」、「無」、以至「非有非無」之因緣辯證序列全體也,故,「非『有』、亦非『無』」以下,亦應推而非之,僅未明言耳;此觀後句「非因非緣非自他」,可證。

然,智顗卻執佛不出陰界入、更配以四句之「非有非無」句,大謬也!欲效外道之模稜、以魚目佛法耶?

豈不見、《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云:「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無有「陰界入之涅槃」:

又,彼以「非有漏非無漏陰界入」當於「涅槃」、亦違了義之旨。

豈不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云:「『⋯ 大慧!如是說壞者,是名無所有相。

大慧!因是故,我說: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

大慧!無所有增上慢者,是名為壞;墮自共相見希望,不知自心現量,見外性無常、剎那展轉壞、陰界入相續流注變滅,離文字相妄想,是名為壞者。』⋯」

是知:智顗誤為涅槃者、但是無所有增上慢之空見耳!

無有「十界之佛界」:

十法界眾生、各居何國土耶?

《摩訶止觀》卷五下、云:「⋯ 十種所居、通稱國土世間者:地獄、依赤鐵住,畜生、依地水空住,修羅、依海畔海底住,人、依地住,天、依宮殿住,六度菩薩、同人、依地住,通教菩薩、惑未盡者、同人天依住,斷惑盡者、依方便土住,別圓菩薩、惑未盡者、同人天方便等住,斷惑盡者、依實報土住,如來、依常寂光土住。⋯」

亦乃搽糊「常寂光淨佛國土」之義。

豈不見、《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云:「『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者,諸佛住最後身時、報身之土、各各不同也,以諸佛國土皆為如虛空之無礙慧〇 貫穿故、悉是「一如」,此通達相、方合常寂光淨佛國土之義。

依此,各法界A 皆為無礙佛光〇 貫穿、悉是「一如」,可表為:〇A,稱「常寂光真佛法界」;故知:「貫穿」、是為「如」之根本,若非「貫穿」、則「圓融」即失基礎。

至於,智顗以「非有漏非無漏陰界入」、稱「佛法界」者,可表為:尺標假〇,實則,應稱之為「陰界入假佛法界」方妥。

* 以下,釋無有「十界百如」:

無有「九界具如」:

天台謂:「十法界」與「十如是」互相具有,十十為百,故稱「百如」。

灌頂《觀心論疏》卷四、云:「百如者,一界有十,十界有百也。」

然,《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具云:「『⋯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本末究竟等。』⋯」

又偈云:「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唯佛能盡諸法實相,餘九界眾生、即便「理具十如」,於事實成就時,已非眾生、而是佛矣!如此,則何得謂:眾生介爾一念生起、即能滿足具有「十如是」耶?

無有「真佛界具如」:

又,《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偈云:「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所欲示者、乃佛所居之「常寂光真佛法界」也。

故「常寂光真佛法界」者,即佛光〇 貫穿並照澍熙澤九法界A 時,將諸法界之虛妄、轉捨成為絕對真實之況,表為:〇A,此況、既為「諸法界如」之顯現,則何能再為佛光〇 貫穿、而謂:已如之「常寂光佛法界」具「十如是」耶?豈非如〇〇A 之疊床架屋乎?

無有「假佛界具如」:

至於「陰界入假佛法界」者、乃出陰界入時應殄滅之「微細藏識究竟邊際」,該「邊際」一旦殄滅、化為烏有、無復生起,亦無具「十如是」之可能。

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云:「『⋯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

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微細習氣轉」、即「習氣種子」、「微細藏識究竟邊際」、亦即「陰界入假佛法界」也。

前引《維摩詰經》「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者,「煩惱賊」、即「微細藏識究竟邊際」也,以彼一滅永滅故,方能使眾生「永解脫」。

是故,《維摩詰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乃云:「『何謂不盡有為?謂:⋯ 志常安住、方便迴向,⋯ 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 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 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

綜上可知:「不盡有為」、即「居常寂光真佛法界、荷負眾生」,「不住無為」、即「以如來知見、殄滅陰界入假佛法界、而出陰界入」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nlight03的沙龍
0會員
102內容數
enlight03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10
「如」之梵文tathā、由tad + -thā 構成,tad 表「它」,-thā 乃前述指示代詞之副詞化、表「以⋯之方式」、「如⋯般地」;
Thumbnail
2025/08/10
「如」之梵文tathā、由tad + -thā 構成,tad 表「它」,-thā 乃前述指示代詞之副詞化、表「以⋯之方式」、「如⋯般地」;
Thumbnail
2025/08/07
《金剛經》釋「如來」之義、謂: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鳩摩羅什翻譯版,第十七分)
Thumbnail
2025/08/07
《金剛經》釋「如來」之義、謂: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鳩摩羅什翻譯版,第十七分)
Thumbnail
2025/08/05
《金剛經》之三句格式、可簡化為: 「佛說A;即『非A』,是名A」 之表達。
Thumbnail
2025/08/05
《金剛經》之三句格式、可簡化為: 「佛說A;即『非A』,是名A」 之表達。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