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見這本書時,封面就像首詩。
左側的夜色中,繁花與草叢靜靜盛放,細緻到每一片花瓣都像是時間刻下的呼吸;
右側則是一片溫暖的金黃,
兩側色彩交會的地方是一條柔和的流線,
彷彿時間本身在緩慢移動。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隱隱浮現的眼睛,
既像一隻巨鳥,又像星體的凝望,
他靜靜俯視,彷彿在守候,又像在呼喊。
這樣的設計,
已經把全書的情感鋪陳展現出來,
孤單與相遇,黑暗與光明,等待與重逢,
彼此不是對立,而是交融。
整本繪本的畫風,柔和卻帶著顆粒感,
背景的夜空不是單一的黑或藍,
而是一層層的暈染,
灰藍、墨綠、深紫交疊,讓人看見孤單的厚度。
這樣的筆觸帶來一種質感,
時間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有重量的,
可以掠過小星星的肩上,
也能駐足在讀者的眼底。

⭐️在故事真正展開之前,
先鋪排了一張張宛如天文手稿的圖像,
夜空裡孤立的星點、炫目的彗星、
藍色的星圖與手繪的光影。
它們像是人類對宇宙的研究與凝望,
也像收藏在抽屜裡的夢。
這些帶著溫度的筆觸提醒我們,
星空既能被科學記錄,也能被情感擁抱,
為接下來的小星星故事鋪下深邃的基調。

⭐️故事的一開始,小星星蜷縮著,
毛茸茸的身體小小一團。
他不發光,甚至顯得有些暗淡。
文字說牠孤單,畫面把這份孤單放大。
背景是廣闊的深藍,空間寂靜到令人窒息,
小星星像是被遺落在宇宙深處的孩子。
這裡的圖像很單純,
但因為留白,它打開了想像。
讀者會把自己放進這顆星裡,
那份「被看不見」的感覺,我們都懂。
孩子在新環境裡,會這樣縮著身子;
成年人在人生低谷裡,也曾如此。
小星星不只是故事角色,
他照見我們每個人心中最寂寞的時刻。

⭐️就在這樣的靜止裡,夜空忽然被劃開。
一道光尾疾馳而過,是彗星的登場,
畫面突然變得動態,
墨綠的大地沉睡,灰藍的天空靜默,
但彗星的金色光尾拖出一道長長的弧線,
把萬物震動、驚醒。
這一幕的力量,在於對比,
小星星的孤單因為彗星的出現而被照亮,
我幾乎能聽見緊張的心跳聲,
因為我們都懂得,
在孤單中遇見一個「他者」是多麼震撼。

⭐️最動人的一頁是小星星望向彗星的時刻,
牠的眼睛被畫得圓潤明亮,
綠色的瞳孔裡映著光,
那樣的凝視裡,有怯懦、有期盼,
也有難以言喻的渴望。
文字很簡單,
「你好呀,彗星!要不要⋯⋯跟我做朋友呀?」
但我們知道,這句話背後,
其實是「請不要讓我再孤單」,
畫面與文字交織,
把童真的可愛與成人的脆弱同時放在一起。
這就是繪本的魔力,
簡單的形象,卻能承載厚重的情感。
⭐️彗星注定會離開,
小星星只能再次回到孤單裡。
但這一次,孤單已經不同了,
因為曾經相遇過,等待便有了意義。
夜空再度寂靜,但在寂靜裡,
光卻沒有全然熄滅。
我們讀著書能感覺到,
小星星的心裡留下了一盞燈。
這就是等待的狀態,
它不會讓人立刻快樂,但它會給人一種力量,
讓時間不再只是虛無的流逝,
而是一場有方向的守候。
⭐️這本書不只是一個宇宙的故事,
它其實在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
我們等孩子長大,等親友歸來,
等愛人回應,甚至等自己重新站起來。
這些等待有時漫長到像無邊的黑夜,
但只要心裡有光,就能支撐我們走下去。
這本繪本把等待畫成能讓人長出力量的狀態,
孤單依舊存在,但孤單之上,有了意義。
⭐️故事用的是星與彗星的形象,
但背後是關於相遇與等待的隱喻。
短暫的碰面足以改變彼此之後的時間感,
我們開始意識到,有些等待並不是被動消耗,
而是因為那個人、那段時光,
讓你願意保留空間去迎接「再次」。
我們仰望夜空時,
常以為星星只是遙不可及的光點。
但天文學告訴我們,
那些光已經旅行了數萬光年,才落在我們眼中。
⭐️或許這也是這個故事想說的,
愛與陪伴就像星光,縱使遙遠,
仍能穿越黑暗,照亮最孤單的靈魂。
《我會等你,請等等我》
作者|李笛
繪者|李真希
譯者|郭宸瑋
出版|日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