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這本書實在來得太是時候,
第一次揮手道別的那一刻,孩子以為自己只是走進學校的大門,
媽媽卻知道,這是彼此人生的一次小小分離。

這本書由作家諶淑婷與插畫家陳沛珛共同完成,
以孩子的口吻說出對媽媽的思念與理解,
書裡的理解細膩到讓人心頭一酸。

💛全書的敘事採取第一人稱,
並且用的是孩子的視角與語氣。
開場一句:
「媽媽,我去上學的時候,你有哭嗎?」
簡單直接,卻立刻把情感的核心摘出來,
承認了分離的難受,
也給了媽媽表達情緒的空間。

💛書中多次出現孩子對媽媽情緒的感知,
例如:「我吃布丁的時候,你會感覺甜甜的;
你在工作,我會覺得累累的。」
這不僅是想像力的展現,
也是情感連結的詮釋。
在孩子的世界裡,愛是會跨越空間傳遞的,
這種語言看似天真,
實則包含了對母子心靈相通的信念。

💛文字的節奏感同樣重要,
書中會用文字的拆分製造停頓,
例如這頁「連著一條/剪/不/斷/的/線」
這不只是視覺設計,
更讓讀者在朗讀時自然放慢,
感覺到那種「線」的韌性與溫柔。
這本書沒有明顯的衝突與解決,
情感像散落在時光裡的珠子,
上課、玩耍、回家、說再見,
看似日常的無謂,在不斷重複中被時間拋光。
單獨一顆也許平凡,串在一起,
便成了一條被「想念」染色的長鏈。
日常的力量在於它不求張揚,
卻以細水長流的方式滲進心底,
如雨水一點一滴滲入土壤,
最終在不知不覺間積成情感的深流。
💛沛珛的用色以綠、藍、橘為主調,
綠色象徵成長與連結,
藍色穩住情緒基調,
橘色則點亮皮膚與關鍵物件,
使整體既溫暖又保留了想念的溼度。

在眾多跨頁中,讓我停留許久的是這頁,
握筆書寫的母親,
在母親髮絲間攀爬、躲藏、依偎的孩子。
單看各個圖像,彼此是獨立的場景;
合為一體後,畫面瞬間生成出「第三空間」:
母親的身體比例被誇張放大,
化作孩子的遊樂場與依附的地景。
這種視覺上的疊影,
營造了空間感也製造了三重對話,
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互動、
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依戀,
以及母親與讀者之間的凝視。
它讓分離與依附不再是二選一,
而是被同時收進一個共同的場域中,
即使各自在生活裡奔波,
那條情感的線依舊把彼此環抱其中。
💛從孩子的角度看,
這本書的特別在於,它承認了「我也想哭」。
大多數分離焦慮的繪本會著重於安撫孩子、
讓他們學會獨立,
而《我去上學的時候》則反過來,
用孩子的語氣安慰媽媽,
「所有的想念都會變成見面時的快樂。」
這是一種情感上的平等,
孩子不再只是被安撫的對象,
也有能力去回應、去照顧對方的感受。
書中有一段特別打動人:
「我在學校很努力上學,所以回家後,
只要專心和媽媽在一起就可以了。」
這不是義務感,而是優先順序的選擇,
對孩子來說,陪伴才是一天最重要的事。
這種想法簡單卻極為純粹,
也提醒大人,日常的陪伴比任何說教都重要。
💛媽媽的情感在書中也被多次點出,例如:
「快樂的時候,
身邊沒有小孩一起分享會想哭;
很累的時候,
沒有小孩給你抱抱,也會有點孤單。」
這裡點出母職裡的想念和孩子的一樣真實,
只是大人常被迫隱藏起來。
文字把重點放在「彼此知道」這件事,
知道對方在想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我想這本書能打動各種年齡層的讀者,
是因為它提供了多重的代入視角。
孩子會看見自己的心聲被尊重、被完整表達;
媽媽會看見自己的脆弱被承認,
並在孩子的文字裡獲得力量;
其他大人能回想起生命中第一次面對分離的時刻,
那種既捨不得又不得不往前走的心情。
💛這本書用極日常的語言與場景,
描繪了分離中的彼此,
想念是愛的形狀,愛則是想念的根。
這本書讓我們明白,
分離不是愛的中斷,而是愛的延伸;
而所有的想念,最後都會在重逢時開成笑容。
或許,這就是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
它記錄了一個孩子第一次上學的心情,
也記錄了大人學會放手、又渴望擁抱的過程。
那是一種雙向的長大,
也是最溫柔、最有力量的再見。
《我去上學的時候》
作者|諶淑婷
繪者|陳沛珛
出版|KIDO親子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