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昨天、今天與明天)我在聶斯特河,一杯苦澀的左岸咖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剛泡好咖啡。對著電腦,路上無車無人,夜深無聲。沉默太久,傷害也太重,我想該是和大家清楚說幾句話的時候……」

 

眼前,手機、平板跟電腦,或許依舊奮力工作著。吾友,您造訪的是哪個世界?貪婪的投機銀花、情慾的纏綿異色,或是企求早日「遠離顛倒夢想」,已經神遊太虛,和周公下棋去......可隨著平等又殘酷的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一個現在尚未獲得國際上多數主權政府所承認的「國家」,他(她)們國內的「平行」歷史也仍然一點一滴地延續下去……35年了,足以超過三分之一個世紀。

 

起初的國際氛圍與敵我對峙,似乎把這個「國家」推向了絕滅的險境,但至今世人所面對或不願處理的,卻是一個始終沒有正確或合理答案的僵局。當然,我不是指中華民國在台灣。

 

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Transnistria / Stânga Nistrului;全名:Pridnestrovian Moldavian Republi),是今晚的主角。


此一存續著管轄領土爭議的地區,亦或是獨立身分(自主權)遭到世界各國予以質疑的自治區,日曆上的9月2日,是他們一年一度的「國慶日」;或許眾人沒辦法掛上普天同慶的大紅牌樓,但這個國土僅有4,163平方公里(略大於南投縣),人口數為36萬人(西元2022年12月官方普查資料、略少於新北市三重區)的「共和國」,它的故事,一次後冷戰時期東歐地緣政治的角力戰,正猶如俄羅斯揮軍烏克蘭東部的另一個歷史現場,真的,值得您一杯咖啡,不加糖。


毫無疑問,有些目光敏銳的朋友一定發現到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乃位於歐、亞兩大洲的關鍵交界處,東邊是烏克蘭(Ukraine),西邊則是國際間所公認的共和國「合法」擁有者摩爾多瓦(Moldova),以及與此地關係十分密切且複雜的羅馬尼亞(Romania)。

 

聶斯特河(Nistru,羅馬化拼音為Dnister、德涅斯特河)位於東歐,全長一千三百多公里,起源於烏克蘭喀爾巴阡山山脈,流經烏克蘭跟摩爾多瓦,後注入黑海。命名來自於上古遊牧民族口中「(比較)近的河」;相對的,「(比較)遠的河」則指的是烏克蘭的聶伯河(Dnieper)。


從鄂圖曼到蘇維埃

吾人一同回朔至西元十六世紀初期,此地是由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銜命保護的摩爾達維亞自治公國(Autonomous Principality of Moldavia,現今的摩爾多瓦共和國和羅馬尼亞之間),主要居住者為摩爾多瓦人與羅馬尼亞人,還有一部分是從中亞草原移居而來的遊牧民族韃靼人(泛指蒙古人與其統治疆域繼承者);

 

後隨著俄羅斯帝國在歐洲大陸的逐漸崛起,為了亟欲擴張斯拉夫民族在歐亞的戰略與政經地位,俄國開始執行轄內邊疆地區的種族遷徙計畫,也就是合法將部分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移民」到自治公國內開墾、駐紮,藉由族群比例的微妙調整,逐漸成為當地人口的構成核心之一。


西元1812年,攸關歷史變革極為重要,耗時七年之久的第七次「俄土戰爭」(Russo-Turkish War)結束,依照《(第一次)布加勒斯特條約》(Treaty of Bucharest)的議和內容,落敗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必須將摩爾達維亞自治公國等地無條件割讓給帝俄,以聶斯特河、多瑙河和黑海所形成的三角地帶「比薩拉比亞」(Basarabia)也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西南隅的新邊界。不只軍事壓力消除,可調動更多精銳部隊回防西部,展開與拿破崙領導之法蘭西軍團的衛國大戰,更獲取了鄂圖曼所留下經濟、外交跟軍事上的實質優勢。

 

又經過了一個世紀的歲月變遷,歐洲列強間的版圖爭霸方興未艾之際,各類型政治思想跟多元社會運動更是呈現百家爭鳴的態勢,而昔日不可一世的沙皇帝俄,更終於在共產黨人所發起的「十月革命」(Great October Socialist Revolution)中垮台,樹倒猢猻散,亦或人走茶涼,比薩拉比亞領地裡佔昔日摩爾多瓦自治公國大部分面積的現今摩爾多瓦國,眾多有志之士眼見情勢大有可為,於是馬上宣布獨立,創建「摩爾達維亞民主共和國」(Moldavian Democratic Republic),並於兩個月後與西邊……前身同為自治公國版圖的羅馬尼亞合併。

 

然而,

 

以俄羅斯人為構成主力的聶斯特河東岸地區,論民族血脈跟日常文化均是佔相對多數的社會主義支持者們,卻毅然往東邊靠攏……他們宣布創建所謂的「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Republica Autonomă Sovietică Socialistă Moldovenească),同時允諾自己「被」併入「東邊」的鄰居......那就是以烏克蘭共產黨為唯一主導的「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拒絕加入羅馬尼亞的摩爾達維亞蘇維埃

拒絕加入羅馬尼亞的摩爾達維亞蘇維埃


向東走?向西走?絕非哲理上的大哉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伴隨納粹德國與蘇聯的交惡與激戰,西元1940年間,紅軍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軍併吞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一部分的羅馬尼亞與摩爾多瓦,並且在追求中央集權有效治理下,讓「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與各鄰近佔領地合併,並從原本烏克蘭管轄中進一步升格為蘇聯直屬的第十三個加盟國,成為「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Republica Sovietică Socialistă Moldovenească)!當地不再是第二級自治區,而是晉身到一級行政區(加盟共和國)!

 

但希特勒亦非省油的燈,他以蘇聯吞併波羅的海國家和羅馬尼亞領土違反了德國對該互不侵犯條約的理解與認知為由,決心在捍衛「生存空間」下揮軍蘇聯,展開《東方總計劃》,意圖消滅更多的斯拉夫人與共產黨支持者……當納粹將重兵壓往東線,坦克部隊全面殺入蘇聯之際,德國則是將當年暫時到手的「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土地交由戰略盟友,也就是甫恢復獨立地位,更加入德義日同盟陣營的羅馬尼亞所管轄。

西元1943年2月結束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無論是德軍所稱的「東方戰線」或是蘇方宣誓的「衛國戰爭」,戰局的逆轉,讓蘇聯紅軍士氣大振,即使傷亡已不可數……說書人掉文的江山易手、風雲變色,赤色大軍用鮮血跟火藥一一收復失土,許多德國盟友也見情勢消長,紛紛轉向投靠蘇聯。「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紅軍重新佔領下恢復固有疆域,聶斯特河東岸與北比薩拉比亞又再次完成一統大業。白話文所言:「一點都沒有少。」

 

各方領土的加加減減,從屬關係的錯綜複雜,納粹殘酷無情的「焦土戰」與蘇聯血腥至極的「解放戰」,對應史學家日後冰冷的證詞:「第二次世界大戰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戰鬥都發生在東線。」數千萬人的燒殺擄掠(據稱有高達九百萬名兒童死傷),真的,只是獨裁者眼中的一個統計數字。


本土流放與人口清洗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休止符最後以兩顆原子彈的霹靂雷鳴終結,雖然昭和天皇無條件投降,希特勒飲彈自盡、墨索里尼順利伏法,但也開啟了更多核武器「蓄勢待發」的冷戰時代……聶斯特河的歷史軌跡也進入了新一波的反轉:蘇聯當局為了避免東岸地區隨時有可能遭羅馬尼亞閃電偷襲的潛在風險,故即使羅馬尼亞早已加入鐵幕,奉行社會主義制度,同樣實施一黨專政,但由於總書記喬治烏-德治(Gheorghe Gheorghiu-Dej)在政治和外交上刻意和蘇聯保持距離,甚至以中立國姿態公開發表各社會主義國家有權決定己身命運之半自主聲明,所以蘇聯決議派駐近衛第十四集團軍在此協防與就近監督,更就近招募本土官兵,近四十年左右的時間,對於羅馬尼亞是敵是友的立場始終不敢掉以輕心。

 

此外,蘇聯也擔憂當地少數原生羅馬尼亞人可能在共產黨威權統治下會醞釀獨立、自主,乃至於萌生叛亂立國的意圖,故以犁庭掃閭之舉,下令將當地住民放逐、驅趕到遙遠的西伯利亞或哈薩克等地,美其名為異地開發,實為本土流放。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接壤的俄羅斯猶太自治州(Jewish Autonomous Oblast),同樣是昔日蘇聯政府對少數非斯拉夫人種強制遷徙的「代表作」之一。顧名思義,蘇聯當年以開發中國邊界與黑龍江之名,迫使猶太人攜家帶眷來到此一氣候惡劣,毫無生機與未來可言的遠東邊疆區,全盛時期猶太人甚至來到五萬名(二戰後,西元1948年),幾乎佔自治州人口的四分之一強。但隨著以色列在中東重新復國,加上共產黨的無神論與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天差地遠,不少猶太人決定冒死重回應許之地,故西元2021年的全俄人口普查顯示,猶太自治州裡的猶太人只剩下八百餘人,還不到自治州人口組成的百分之一。



人出去?貨進來?錯!克里姆林宮是放另一批人進來!

 

蘇共以當年社會主義國度裡極為罕見,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寬鬆移民政策,允諾俄羅斯或烏克蘭的住民遷入當地,設籍定居,同時扶植多數「非」羅馬尼亞人掌握聶斯特和東岸的工商經濟命脈!根據可靠資料統計,接近烏克蘭與俄羅斯的東岸,其區域內工業GDP年產值不只佔整個摩爾達維亞地區總值的一半以上,更在俄國強力規劃的基礎建設扎根下,進一步控制全摩爾達維亞總發電量的七成五至九成之多!東電西送的電網佈局,是蘇聯埋設的活棋,也是摩爾達維亞潛在的隱憂。


西元1989年6月4日,北京爆發「天安門」流血示威事件,「坦克人」的畫面撼動了整個鐵幕陣營,加上烏克蘭車諾比核災後的蘇聯經濟復甦無望,蘇共體制內原本就各懷鬼胎的加盟國也悄悄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裂痕跟衝擊……


隔年6月,有鑒於十個月前「波羅的海之路」的圓滿成功,以及立陶宛3月時勇敢發表的自主獨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官方(摩爾達維亞最高蘇維埃)決定在6月23日時發表國際聲明,在追求新一代的民主、自由的浪潮下,摩爾達維亞打算在未來一到兩年間從共產體制中脫離,改國名為「摩爾多瓦」(Republica Moldova),以迎接西方式的政治制度,除修改憲法將摩爾多瓦語(屬於羅馬尼亞語的分支之一,約三百萬人使用;羅馬尼亞語則有兩千五百萬人使用)定為官方語言,更展開日後與羅馬尼亞討論恢復合併或導入邦聯制的可能機會跟作業程序。

 

讀者諸君,您不需要被摩爾多瓦(Moldova)或摩爾達維亞(Moldavia)的稱呼給弄得暈頭轉向。前者乃是羅馬尼亞語跟摩爾多瓦語所稱呼的正式國名;後者則是拉丁語、英語與俄文所書寫,包含烏克蘭、聶斯特河沿岸、摩爾多瓦(共和國)與羅馬尼亞的歷史疆域名稱。


準備獨立遇上超前獨立

但是,又一個左右歷史變局的「但是」,

 

定居於聶斯特河東岸地區,佔人口比例約三成的俄羅斯人(斯拉夫人),本身即是受到舊蘇聯時期的移民政策因素所進駐的「政治正確」公民,毫無懸念,無人願意支持此一傾向摩爾多瓦人(羅馬尼亞人)獨立建國之作法,畢竟在他(她)們的心中,俄羅斯才是真正的祖國,延續傳統的社會主義路線方為圭臬。

 

當地的摩爾多瓦人(含羅馬尼亞人)雖然佔比為百分之二十八,烏克蘭人則是百分之二十三,但都遜於俄羅斯人。

 

換句話說,俄羅斯人的立場裡絕無建國或獨立選項,唯獨留在蘇聯體系或是新組成的俄羅斯聯邦方為上策,故在西元1990年的9月2日,東岸人民決議先發制人,火速建立了「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Pridnestrovian Moldav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表明作為蘇聯(或俄羅斯)不可分割的加盟共和國立場,表示不受後續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所採行任何的脫俄政策所影響,未來只會聽命於莫斯科方面的指示!


當「準備獨立」遇上「超前獨立」的時候?教科書上的法源如毛,但摩爾多瓦已經做了最好的示範。

 

西元1991年8月27日,摩爾達維亞正式以通過全民公投與新憲草案決議為由,宣布告別蘇維埃體制,脫離舊共黨治理,建立起新的國家「摩爾多瓦」。

 

同年12月25日,獨立事實獲得俄羅斯新政府承認;西元1992年3月2日,摩爾多瓦申請進入聯合國。

 

但面對早些先行獨立的「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西元1991年11月5日改國名為「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摩國政府則是不斷呼籲並警告其「獨立」作法乃是完全無效且依法無據的!因為聶斯特河沿岸的土地即使受過蘇共不平等的蹂躪與摧殘,可自始自終,這裡都是摩爾多瓦以及摩爾多瓦人治理的合法領土!


兩岸開戰

兩個月後,隨著兩方陣營不斷擦槍走火的叫囂與摩擦下,兩「國」邊界終於爆發了短暫的軍事衝突「沿岸戰爭」(西元1992年5月),為時四個月的衝突更造成了上千軍民的喪生;當時繼承蘇聯體系的俄羅斯聯邦也趁此機會,以維和、保護盟邦之名,透過部分俄羅斯、烏克蘭志願軍的奧援,以及昔日第十四集團軍的表面「中立」,擊退了有羅馬尼亞提供軍備和志願士兵的摩爾多瓦軍。


同年7月,摩爾多瓦與俄羅斯簽署兩項和平協定,內容規範著聶斯特河沿岸地區將交由俄羅斯、摩爾多瓦、「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三方共同組成的維和部隊駐守此爭議地區。雖是白紙黑字的倡議和平,但實際上卻是摩爾多瓦在談判桌上失去了對「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的合法控制與實質主權。

 

摩國也依法成立特殊的「自治行政領土單位」(Administrative-Territorial Units)予以管轄受到聶國控制的區域跟部分軍事緩衝區,意味著若將來聶國選擇「回歸」,同樣可享有自治區的地位跟相關權利。

位處摩爾多瓦共和國南方的加加烏齊亞(Unitatea Teritorială Autonomă Găgăuzia,或稱加加茲),是摩國另一個自治行政領土,乃屬於突厥人語系分支的加加茲人(Gök-Oğuz,有藍色部落的意思)。目前全球加加茲人總人口數估計有二十五萬人左右,其中摩國就佔了約十四萬七千人之多!以務農為主,絕大多數信奉東正教,立場傾向社會主義與民族自決的加加茲人也在與摩國長時間的斡旋中取得一項法定承諾:倘若摩爾多瓦與羅馬尼亞最後要討論實質合併(修憲)的話,那加加茲人將有權舉行公投來決定是否成立獨立的新國家,或繼續留在摩爾多瓦。


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三十五年,一眨眼過去了。往日襁褓中的孩童也已經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但摩爾多瓦政府卻始終沒有一天真的實際控制過「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雖然說,摩爾多瓦連年要求俄羅斯從當地撤軍(最少五千人派駐),也對這個分離地區展開經貿孤立行動,更直接上呈聯合國,可一直無法達成實質外交目的。加上前文所提,聶斯特河沿岸在昔日莫斯科當局的精心規畫下,總體經濟發展相對較佳,公共建設也甚為發達,所以經常出現了「反制裁」的狀況,如無預警停止對摩國供電、供水!又摩國內部政局亦分裂成親俄與親歐(盟)兩派,故面臨聶斯特河沿岸地區分裂問題,不只承受腹背受敵的壓力,申請加入歐盟的前景計畫(經濟數據不佳)也不太樂觀……即使已列名候選國的前半段順位。

 

19年前,西元2006年間,「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舉行了一次全國性公民投票,結果有高達「97%」的民意支持加入俄羅斯聯邦體系下的自治加盟共和國陣營,也就是反對與摩爾多瓦共和國平行統一!換句話說,聶斯特河沿岸的公民寧可接受莫斯科的管轄,做為國中之國(奉行一國兩制),也不想和摩爾多瓦平起平坐,接受自治領土資格!

 

當然,在俄羅斯政府,尤其莫斯科方面有意無意暗示下,官方長期鼓勵退休俄國公務人員到「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置產養老,以便取得正式入籍,取得選舉權的公民資格,箇中奧妙就毋須多言。


一國兩制的實證

西元2014年的3月,隨著俄羅斯吞併烏克蘭克里米亞,「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的最高行政長官(議會領袖)也正式向俄國國會遞交意願書,希望能儘速加入俄羅斯聯邦!俄國官方雖未即時做出裁示,但同年年底莫斯科則派出數十輛載有各類物資的卡車,以「人道主義」為由進入聶國,表達友好之意。

 

情勢演變至今,此地儼然成為世上最具爭議的領土之一……

 

西元2022年3月,隨著俄羅斯全面侵略烏克蘭,歐洲理事會議員大會通過決議,將聶國明確視為是俄羅斯軍事佔領區。


同年4月下旬,「聶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的國家安全部和俄羅斯設置於當地的情報分支機構紛紛遭到火箭砲的襲擊。烏克蘭指稱此乃俄羅斯嫁禍烏國的卑劣行為,但俄羅斯當局則咬定這是烏國意圖將戰線擴大的證據,呈現兩國各說各話的狀況。

 

緊接著,不到幾天後,一份流通俄國內部的機密文件意外遭媒體揭露:為了加速吞併烏克蘭,俄軍已進行攻克摩爾多瓦的沙盤推演,並希望能取道烏國,完成最後與「聶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烏克蘭,還有摩爾多瓦多方的西線領土擴張大業。

 

俄羅斯方面拒絕評論文件真偽。




西元2025年1月,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五年天然氣過境供輸協議正式到期,烏國拒絕再次借道,雖然兩國戰火衝突未歇,協議不再存續自是天經地義,但卻引爆了聶國與摩爾多瓦雙方意料之外的轉折。

 

聶國的「國」庫收入主要來自於低價轉售電力給「鄰國」摩爾多瓦,而其中主力「庫希爾根」(Cuciurgan)發電廠的物料正是由俄國長期無償供給,累積十餘年聶國官方無給付任何成本(約九十億美元)的天然氣。俄國即使少了烏克蘭的管線,同樣可以從第三方(如土耳其)轉進至聶斯特河沿岸,但莫斯科為了教訓立場親歐盟,意圖向西方進一步靠攏的摩爾多瓦執政當局,打算藉由「限制天然氣將導致聶國供電不穩,故摩爾多瓦會全國缺電,執政黨將會被迫轉而親俄,甚至會在國會大選中敗北」的手段來讓摩國低頭。可羅馬尼亞已在多年前展開羅、摩邊境大場域高壓電纜的架設作業,摩爾多瓦更在歐盟從旁協助下逐漸降低對聶國的電力需求(西元2024年12月摩國只剩下37%的供電來自於聶斯特河沿岸電廠),期許能扭轉摩國水電均須仰賴「敵國」聶斯特河沿岸的窘境,故摩爾多瓦即使一度受到限電影響,但在買入羅馬尼亞的天然氣以供緊急電力備援以及要求全國人民共體時艱因應變局後,所幸維持國家電網無虞,反而是少了俄國天然氣跟摩國買電費用的聶斯特河沿岸,頓時變成了孤立無援的受害方……境內四處回報有關失溫或受寒的醫療救助事件,因為當地氣溫已降至攝氏一度左右。

 

1月底,藉由歐盟與美國的介入,摩爾多瓦取得六千四百萬歐元的應急預算,開始協調將保加利亞跟羅馬尼亞所提供的天然氣「回送」到聶斯特河沿岸,以優先供給醫療、民生產業跟學校、家戶所需,但完全排除工廠或軍事單位。雖然人道主義的馳援讓聶國暫時脫離能源危機,可截至8月初為止,聶斯特河沿岸仍舊處於國家緊急狀態。

 

又,聶國本身的天然氣政策在烏俄戰爭中所呈現的脆弱不堪,也讓俄羅斯停止對聶斯特河沿岸供輸天然氣的作法出現反效果:多數在冷戰落幕或蘇聯解體後才出生的年輕人不再相信俄羅斯作為強大且可靠的保護國,更畏懼經濟或社會災難只會越演越烈,故對於聶國是否該放棄獨立,重新加入摩爾多瓦以確保人道安全一事,當地反政府(聶國行政團隊)的異議聲浪也微妙地提高。


放眼全球,目前承認聶國政權合法性的國家,僅有阿布哈茲(Respublika Abkhaziya)與南奧塞梯亞(South Ossetia)。無獨有偶的是,這兩個「國家」也都是今日存有合法治權爭議的分裂領土……更同樣都是從喬治亞(Georgia)自行獨立出來,背後當然亦浮現俄羅斯作為撐腰的身影。



至於定義為「首都」的帝拉斯波爾(Тирáсполь / Tiraspol),是一座以輕工業(家具、家電等)為主的城市,也是聶國境內唯一相對先進的城市。都會區人口數約為12萬6000人(西元2025年普查),但相較摩爾多瓦首都奇西腦(Chișinău)的工商發展與交通建設仍有不少差距。


又加上國內總體經濟狀況不佳,「首都」的人均GDP同樣遠遜於歐盟先進國水準,多數市民生活在窮困均線下,亦淪為歐洲大陸惡名昭彰的犯罪溫床,也是軍火走私與人口販子等洗錢的通道……更以「嚴重限制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不允許公民自由集會」、「高度歧視與迫害同性戀」等人權低下事證列名美國「自由之家」所稱「非自由、不民主」的地區。

 

即使多年以前,聶斯特河沿岸以蘇聯航太工業的電力供應與開發重鎮與葡萄酒產區聞名鐵幕。



尾聲:

 

「剛泡好咖啡。對著電腦,路上無車無人,夜深無聲。沉默太久,傷害也太重,我想該是和大家清楚說幾句話的時候……不要熬夜,早點睡覺吧。」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nsnistri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生的万華鏡
13.8K會員
35內容數
有歷史的世界理應是永遠幸福的,但事實證明終究世道會走向一片孤寂荒涼,甚至成為廢墟,只因為我們都是自以為神佛的蝜蝂。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俄國史期末考題:「導致莫斯科公國興起的因素為何?歷代莫斯科大公如何建立一個中央化的大一統國家?請舉一例說明。」
Thumbnail
俄國史期末考題:「導致莫斯科公國興起的因素為何?歷代莫斯科大公如何建立一個中央化的大一統國家?請舉一例說明。」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記憶是種調味過的東西。人們對於事物的印象容易被當時的心境所影響,事實在我們腦中不斷重建,來符合我們心目中的樣式。
Thumbnail
記憶是種調味過的東西。人們對於事物的印象容易被當時的心境所影響,事實在我們腦中不斷重建,來符合我們心目中的樣式。
Thumbnail
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新成立的俄羅斯弊案叢生, 各項產業生產停頓,供需失衡,經濟崩盤,民生物資全面缺乏, 莫斯科天天有示威抗議遊行,國內情勢蕩紛亂不安。 中國因改革開放,成為世界工廠,帶動經濟成長許。 多人看準莫斯科商品需求,大量採購衣服、手錶、食品,小型家電, 攜帶大筆現金搭乘從北京
Thumbnail
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新成立的俄羅斯弊案叢生, 各項產業生產停頓,供需失衡,經濟崩盤,民生物資全面缺乏, 莫斯科天天有示威抗議遊行,國內情勢蕩紛亂不安。 中國因改革開放,成為世界工廠,帶動經濟成長許。 多人看準莫斯科商品需求,大量採購衣服、手錶、食品,小型家電, 攜帶大筆現金搭乘從北京
Thumbnail
殘缺歲月已成過往 二戰結束後,猶太人已不可能成為Odessa主要族群之一了,蘇聯官方的心態仍是反猶的,加以限制他們從流亡地回來。在1968~1980年之間,有兩萬四千名猶太人永遠離開了Odessa,佔猶太人總數的¼。在Gorbachev統治時期到蘇聯解體之後,那就更多人選擇離去。
Thumbnail
殘缺歲月已成過往 二戰結束後,猶太人已不可能成為Odessa主要族群之一了,蘇聯官方的心態仍是反猶的,加以限制他們從流亡地回來。在1968~1980年之間,有兩萬四千名猶太人永遠離開了Odessa,佔猶太人總數的¼。在Gorbachev統治時期到蘇聯解體之後,那就更多人選擇離去。
Thumbnail
我懷念起尼采的瘋狂,巴塔耶的放蕩。現代人比100年前更加保守。以和平、健康、進步等各種理由,我們把自己變得平庸。
Thumbnail
我懷念起尼采的瘋狂,巴塔耶的放蕩。現代人比100年前更加保守。以和平、健康、進步等各種理由,我們把自己變得平庸。
Thumbnail
這是關於莫拉克風災十週年的故事,講述了災區原住民的故事、生存智慧和教育問題。
Thumbnail
這是關於莫拉克風災十週年的故事,講述了災區原住民的故事、生存智慧和教育問題。
Thumbnail
莫斯科紳士 A Gentleman in Moscow 分類:小說
Thumbnail
莫斯科紳士 A Gentleman in Moscow 分類:小說
Thumbnail
位居北極圈以北的挪威,二次世界大戰保持中立,但境內擁有豐富礦產資源, 對逐步侵略歐洲各國的德國急需擴大武器裝備,取得鐵礦砂成了緊急任務。 英國與德國買瑞典鐵礦,都透過挪威那維克運往海外, 挪威和瑞典都是中立國,英德海戰就只能在外面打, 英德兩國領事和商業代表同時聚集在那維克大飯店和鎮長開會討
Thumbnail
位居北極圈以北的挪威,二次世界大戰保持中立,但境內擁有豐富礦產資源, 對逐步侵略歐洲各國的德國急需擴大武器裝備,取得鐵礦砂成了緊急任務。 英國與德國買瑞典鐵礦,都透過挪威那維克運往海外, 挪威和瑞典都是中立國,英德海戰就只能在外面打, 英德兩國領事和商業代表同時聚集在那維克大飯店和鎮長開會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