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用以形容莫斯科公國的歷史及歷代莫斯科大公為了追尋脫離蒙古人統治而獨立的作為,某種程度而言,是在恰當不過了。作為俄羅斯帝國與現代俄羅斯聯邦的前身,莫斯科公國並非一開始就強大。相反地,這個中世紀的政權僅僅只是隸屬於蒙古帝國分支下,金帳汗國的一個附庸國。正因如此,歷代大公的韜光養晦才更為後世所驚。
莫斯科公國最初的疆域坐落在現今的俄國西北部,位處森林帶的中心,屬於內陸型的城鎮。而因為身處在偏遠且複雜的森林地形,因此面對敵人入侵,有著易守難攻的優勢,更使得定居於此的人們生活較其他地區來得安全且平穩。此外,莫斯科這個邊陲小鎮位於俄國兩大河流--窩瓦河與頓河之間,所以就算不靠海,其仍能透過河運與海洋相連結,進行對外貿易。先天的地理條件造就了相對安穩的生活環境,為莫斯科公國的興起墊下了基礎。
對受制於外族的莫斯科而言,蒙古人對其的間接控制給予他們相當寬容的空間來培養自身實力。這並不表示蒙古人對莫斯科公國的成長和強大樂見其成,而是說明莫斯科的歷代大公藉由其統治下對「扶弱以分而治之」的想法加以利用,並在蒙古人的漠視、默許及某種意義上的支持下,逐漸茁壯成蒙古當局難以控制的政權。
經由繼承者制度的變革,減少領導者過世後內部發生的奪權爭端、蒙古人授予的大公地位以提升當局正統性、假借蒙古人的名義進行超額徵稅,確保軍事資源的資金來源…… 這些作為都一步步透過財富與權力的累積,鞏固了莫斯科的地位。除此之外,因著蒙古人採取的宗教寬容政策,有利於東正教在當地的發展,因此,隨著政教合一及宗教信仰中大一統思想的建立,使莫斯科公國得以將強大的面貌展現出來。換句話說,莫斯科公國的興起乃地利環境、衍生而來的經濟行為、蒙古人的默許,及宗教信仰等多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互相作用下帶來的偶然性與必然性。
莫斯科公國因商業繁榮、政局較穩定的生活條件吸引人口的移入,而歷代大公也盡可能減少內戰發生的風險,在對外擴張領土的同時,確保人民生活的安全及水準。這樣的優勢讓莫斯科公國受到青睞,藉由政治與宗教聯姻也使其成為羅斯地區的政教中心,並開始以「第三羅馬」自居。簡單來說,財富和權勢讓莫斯科公國成為對抗蒙古人的領頭羊,而在金帳汗國的國力因內憂外患步步衰弱之際,莫斯科公國則把握機會,期待能藉此擺脫蒙人的統治。
當時的莫斯科大公為伊凡三世,在與金帳汗國的戰爭中,使莫斯科公國在實質上脫離了蒙古人的統治,不再進行臣服納貢。而在依凡三世的治理期間,可以發現在其領導下的莫斯科公國不僅領土大幅擴張至東北羅斯地域的一半,更是在政治上控制在其他區域的公國。漸漸地,以莫斯科公國為核心,形成新的一統政權便也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要想不腹背受敵完成獨立及統一的目標,穩定的政局是關鍵。莫斯科大公在最後之所以能夠建立一個中央化的大一統國家與其所實施的政治制度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類民主制度的失敗及弊端,腐敗的貴族和階級對立,動盪的政權都將帶來社會的紛擾與撕裂。因此,莫斯科公國借鑑了過往的兄終弟及制度,採取長子繼承制,其在維護時局變遷的同時,也促使政權的延續,並進一步演化出專制的政體。而伊凡三世在任內加強了中央集權化改革的力道,為未來俄國奠下集權統治基礎之際,也在實質上將原先不夠穩定的政治具象化,定調了莫斯科公國及其大公會主導一切的地位。
舉例來說,將貴族與土地的連結切割開來以削弱地方貴族的政治勢力。與此同時,將土地分封、賞賜給有功勳和戰績的貴族或君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土地都不是永久的,而是基於個人的服務和貢獻「暫時」分封出來的。一旦服務期滿或效忠對象改變,都將使土地被收回。換言之,貴族們所擁有的特權是建立在對大公的忠誠與服務上。也因此為了維護己身利益,這些人將致力於維護制度的存續,使得中央權力更加集中且難以制衡。
除此之外,伊凡三世更透過宗教來鞏固君權。隨著莫斯科成為羅斯地區東正教的中心,讓伊凡三世的權威取得了宗教上的支持與強化。而透過與拜占庭帝國皇室的聯姻及血統追溯,對外宣稱自己為羅馬的繼承人及「全羅斯的君主」,乃地位最高的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統治的合法性及正當性。簡單來看,莫斯科公國在形成大一統國家的過程中,集權統治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而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推動專制政體的形塑,功不可沒。姑且不論體制的優劣好壞,伊凡三世的作為與貢獻確實在脫離蒙古獨立及羅斯各公國的統一上,為俄國歷史寫下一個不可抹滅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