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境七章(二之二)雲在天,花在水,心在定。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六祖惠能開示,坐禪並非形相上的靜坐,而是外境再繁麗,心中不起執念;禪定也非隔絕世界,而是身處彩雲變幻、蓮葉搖曳之間,依然見本性不亂。畫中朝陽東昇,光灑蓮塘,正是境界與心性交融的象徵。

本篇中的圖像,是根據作者原創文字,對Windows Bing Image Creator AI生成圖案器下指令,以照相寫實主義風格搭配,共生成11張圖像。

再繼續往下欣賞圖文前,推薦邊看圖文邊聆賞這曲心靈甘露:3小時深度放鬆佛樂|洗滌煩憂,助眠冥想,提升專注力|空山佛音,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8svcp0JL0

raw-image

第一章 境中無礙,心自安然,坐禪之義,心境之源。

朝陽東昇,彩雲翻湧,蓮塘如鏡,花開無聲。如同六祖惠能所言的「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的直觀示現,彩雲翻湧卻不遮日,水面蓮開卻不爭香,整幅畫面華麗而澄明,正映襯禪心的安定。

蓮花立於清水之上,無論朝暘或晚霞,皆安然綻放,正如行者於塵世境界中自在行走,不因榮枯而失衡。遠山靜聳,雲層翻卷,宛如心念的起伏;而水面平靜的倒影,恰似觀照中的清明本心。

修行之道,不是逃離如畫的世界,而是在彩雲、山水、花木之間,體悟無常與寂靜的並存。荷葉承露,樹影依依,皆在訴說,禪是回歸,而非離開。

漸悟如順流而下的水,穿過荷葉間的空隙,緩緩抵達心靈深處;頓悟如破雲而出的日光,一瞬間照徹山河。畫中光影與色彩的交織,正是兩者在生命中的映現。

人生之境,或雲舒雲捲,或花開花落;若能外離相,不為絢麗迷眼,內不亂,不為幻象擾心,便無處不在禪定中。如此,縱然彩雲千層,荷塘萬葉,心中依舊澄明如鏡。

raw-image

第二章 出塵之蓮,入世之行,雲在天,花在水,心在定。

如六祖惠能所言「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的具象化詮釋,色彩層疊的雲海與盛放的蓮花交融如夢,但水面依舊澄澈,映照出世界的本來面目。

坐禪,不必拘泥於山林靜室,也不需斷絕塵緣。即便雲彩翻湧如絹、蓮花競放如詩,若心中無執念,即是「坐」;若見此繁華而心不亂,即是「禪」。

蓮花的根在泥土深處,卻以最清澈的姿態綻放於水面 --- 這是修行者的寫照:不捨世間土壤,卻不受其染。

雲層如念,層層疊疊;飛鳥似慧,乘風而行。修行,便是在這樣的境界中,分辨何為短暫的幻象、何為不動的本性。水的平靜,是靜思的境界;花的盛放,是修行的成果。

漸悟如同蓮花自含苞到盛開,一日一日地受光、受露、受風,終於展現本心;頓悟則如破雲而出的光,瞬間照透水面與花心。

人生旅途,境遇如雲、如水、如花,若外不為景所惑,內不為情所擾,則無論是飛鳥掠空還是花開花落,都只是生命畫卷中的自然一筆。

raw-image

第三章 光影與心,動靜相隨,光在天,心在水,境與心無礙。

六祖惠能言:「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

這幅畫的光影、色彩與構圖,幾乎是一則關於六祖惠能「禪與定」的視覺經文。高天雲海層疊,朝陽直掛中天,水面蓮花如眾生,靜受光明普照——既有無盡的變化,又有不動的中心。

畫中雲海翻湧,正是境界的萬變;水中倒影清晰如鏡,正是心性的不亂。外境再豐盛絢麗,若一念不起,則是坐;見此光影而心不隨之波動,則是禪。

畫中遠山如眉,近水如鏡,蓮葉舒展,花朵盛開。那座依山的樓閣,似乎象徵著修行的歸處 --- 不在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在眼前山水之間。

正如修行者在世間的行持 --- 不急不緩,不逆不順,任由四周雲彩翻湧、山川更替,內心依舊澄明如水。

彩雲與日光交織,提醒我們:靜思不是隔絕,而是融入;修行不是逃離,而是安住於變化之中。

漸悟,如蓮花從水底慢慢向光生長,一層層地展開花瓣,直至盡放芳華;頓悟,如朝陽破雲而出,瞬間普照湖面萬荷。兩者看似不同,卻同歸於見性之道。

人生如這湖面會有雲影飄過,也有光明灑下;會有花開盛放,也有花落歸根。若外離相、內不亂,則無論何時何境,都在禪定中。

raw-image

第四章 龍現蓮塘,覺力莊嚴,龍在水,光在天,心無所住。

雲海翻湧如海潮,金龍盤繞於蓮塘之間,光明自天際傾瀉而下,與水面蓮花相映成輝,平添一種神秘與力量的氛圍,這正像六祖惠能所開示的「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在壯麗與莊嚴之中,保持心境如鏡。

龍象徵智慧與覺悟的力量,盤旋於彩雲與蓮葉之間,卻不驚動湖水的平靜——這是禪者內心的寫照。外境再宏大壯麗,若不生攀緣之念,即是「坐」;面對威勢與幻象而不亂,即是「禪」。

金龍與蓮花並存,寓意修行並非遠離世間的力量與華麗,而是能將力量引入清淨之境。

靜思如湖面,映照萬象而不留痕跡;修行如蓮,扎根於泥而不受污染。雲層如念頭,龍影如覺知,在念頭生滅之間,覺知始終安住。這正是修行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漸悟是蓮花在晨光與露水中日漸盛開,穩步成就其香與色;頓悟是金龍穿雲破霧,直達天光的瞬間豁然、無礙。

人生的挑戰與榮景,如同龍與雲的變化;若心不被形相牽引,便能如湖面般,映現萬象而自性不動。

raw-image

第五章 華而不擾,靜而不寂,華而不擾,靜而不寂。

六祖惠能所說:「見本性不亂為禪」,此境中的華麗與寧靜,並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輔相成,畫面溫潤而靜謐,雲海如絨,宮閣半隱半現於蓮塘之間,光線從天隙間傾瀉,彷彿一場靜默的啟示。

宮閣象徵心靈的歸處,蓮花是通往此處的橋,它們在水面與雲影間浮動,卻不失定力。外境之美再繁複,也不擾心湖一分波光;內心之定再深沉,也不拒絢爛的到來。這正是禪的圓融。

蓮花一層層花瓣展開,如修行者在日常中一層層卸下執著;彩雲層層推疊,如念頭的聚散,而宮閣安立其中,如不動的本心。

靜思,是在波瀾未起時觀照萬象;修行,是在萬象湧來時依舊安然。這幅畫像在提醒我們,禪並非躲避世間,而是以平等心擁抱世間的光與色。

漸悟如彩雲間的日光,逐漸溫暖水面與蓮葉;頓悟如抬眼的一瞬,發現宮閣早已在那裡,不曾遠離。

人生若能在多彩的境界中,既不迷於色,也不拒於色,那麼每一刻都是入定,每一景都是見性。

raw-image

第六章 色空交融,心境圓滿,色中有空,空中有色。

蓮花、荷葉與雲海交織成無邊的境界,光從天際緩緩落下,照亮水面,也照亮心湖。正如六祖惠能的開示,禪與定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在眼前的每一處色與空之間。

蓮葉托花,雲擁光明,境界繁麗卻不凌亂;水面倒影如鏡,色彩流轉卻不失清澈。這便是「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的坐,「見本性不亂」的禪。

這幅畫中的蓮花,不再只是綻放,而有含苞、將落、結蓮蓬等不同形態——修行也是如此,有初學的謙遜,有成就的圓熟,有回歸的淡然。

靜思,是觀察這一切的變化,卻不被變化牽動;修行,是在光影交替間,守住那份不變的安然。

漸悟,是隨著雲與光的變化,一步步看見更多細節;頓悟,是在某個瞬間明白——無論蓮花盛放或凋零,光明始終在此,水面始終澄澈。

人生若能如此觀照,便不畏變遷、不懼得失。這最後的畫面,不僅是一池蓮花的極致之美,也是心境圓融的終極象徵——在色與空中同時安住,便是禪定的圓滿。

raw-image

第七章 月在天,心如滿月,光在水,心無分別。

滿月懸於天際,光如清泉傾瀉入荷塘,映照著蓮花與荷葉,也映照著水底深處的靜寂。這份光明,不屬於白晝與黑夜,而是來自心性的本然清淨。

六祖惠能說:「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

月色雖滿,雲彩雖動,蓮塘依舊安然;光影雖變,水心不生波瀾。這便是禪定的圓相——境與心交融,動與靜一如。

月華如洗,蓮影婆娑,讓人不自覺放慢呼吸。靜思,便是在這種無聲的境界中,感受念頭的來去而不追逐;修行,則是在這種光與影的流轉中,安住於那不動的一點。

蓮花在月光下呈現不同的色澤,正如修行者在不同境界中呈現不同的智慧與慈悲,卻同樣

漸悟,如月光一寸寸鋪滿水面,柔和而深入;頓悟,如抬頭一瞬,見月早已在那裡,從未離開。

人生若能在境界的陰晴圓缺間,依舊心如滿月,那麼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禪的當下、定的所在。

raw-image

結語 :

禪境七章如七聲鐘鳴,從初入蓮塘的觀照,到滿月下的圓融,既有漸悟的穩步,也有頓悟的豁然,境界雖異,所指同歸 ---「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

行於其中,便無處不在坐禪,無時不在禪定。

(註)

一、本文中引用的影片是這曲心靈甘露:3小時深度放鬆佛樂|洗滌煩憂,助眠冥想,提升專注力|空山佛音,影片引用自空山佛音佛教音樂 Youtube頻道,版權歸屬於相關所屬音樂製作公司,本文引用純粹為推薦好音樂,無任何商業利益考量運用。

二、本篇中的圖像,是根據作者原創文字,對Windows Bing Image Creator AI生成圖案器下指令,以照相寫實主義風格搭配,共生成11張圖像,本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使用,歡迎載明圖文出處與作者名稱後轉載,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輕煙飄過
179會員
836內容數
透過跟你聊聊的方式,聊電影、聊戲劇、聊音樂、聊教育、聊網路觀察、聊小說、圖文與音樂劇場創作、聊藝術、聊愛情,藉由分享觀看不同領域不同世代的藝術創作者的作品,持續保持對各國民族、歷史、文化、語言、宗教、信仰、音樂、舞蹈與戲劇創作的開闊視野與敏銳度,並與世界各地讀者交流,豐富深刻彼此的生命意涵。
輕煙飄過的其他內容
2025/08/19
六祖惠能曾言:「何名坐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六祖惠能說過:「什麼叫做坐禪呢?在這個法門裡,心不受任何事物所妨礙,面對外在的一切境界不生起執著與妄念,這就叫做『坐』。能夠看見自己的本性而不被擾亂,這就叫做『禪』。」
Thumbnail
2025/08/19
六祖惠能曾言:「何名坐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六祖惠能說過:「什麼叫做坐禪呢?在這個法門裡,心不受任何事物所妨礙,面對外在的一切境界不生起執著與妄念,這就叫做『坐』。能夠看見自己的本性而不被擾亂,這就叫做『禪』。」
Thumbnail
2025/08/18
禪定心不亂,靜坐隨處安,青翠水映蓮,污泥塵不染。僧坐水中央,鶴在彩雲間,悠悠人間轉,世事空如棋。 僧在懸崖邊,荷花湖畔綻,葉落自飄零,相看兩空寂。僧心不執著,任風吹荷葉,雲影掠山巒,湖水生波瀾。 靜思呼吸間,念頭生滅跡,修行坐臥中,心性觀自在。
Thumbnail
2025/08/18
禪定心不亂,靜坐隨處安,青翠水映蓮,污泥塵不染。僧坐水中央,鶴在彩雲間,悠悠人間轉,世事空如棋。 僧在懸崖邊,荷花湖畔綻,葉落自飄零,相看兩空寂。僧心不執著,任風吹荷葉,雲影掠山巒,湖水生波瀾。 靜思呼吸間,念頭生滅跡,修行坐臥中,心性觀自在。
Thumbnail
2025/08/18
水映青蓮靜,雲開明月寬。世間如夢過,心住處皆安。荷落波聲淨,雲歸晚照閒。一心無所著,萬境自清安。 僧坐荷邊水,雲開月滿灣。世間皆似夢,心靜處常安。彩雲山影遠,荷映水波閒。一念塵中淨,無心處自安。 波動雲還靜,山深月自閒。世情隨水去,心若止流間。
Thumbnail
2025/08/18
水映青蓮靜,雲開明月寬。世間如夢過,心住處皆安。荷落波聲淨,雲歸晚照閒。一心無所著,萬境自清安。 僧坐荷邊水,雲開月滿灣。世間皆似夢,心靜處常安。彩雲山影遠,荷映水波閒。一念塵中淨,無心處自安。 波動雲還靜,山深月自閒。世情隨水去,心若止流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攝身守意,柔和自安;施與無畏,相融無礙。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喜》
Thumbnail
攝身守意,柔和自安;施與無畏,相融無礙。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喜》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要享事功,先要提得起; 要享閒情,先要放得下。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慈》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歷世間紅塵萬劫 勘破婆娑浮生相 阿難拈花藏禪意 佛陀含笑不作語   學庸93.11.26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學「禪」,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 修「淨」,首須修恭敬,能恭敬人才有淨土。
Thumbnail
學「禪」,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 修「淨」,首須修恭敬,能恭敬人才有淨土。
Thumbnail
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即出家、初禪、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
Thumbnail
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即出家、初禪、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