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惠能開示,坐禪並非形相上的靜坐,而是外境再繁麗,心中不起執念;禪定也非隔絕世界,而是身處彩雲變幻、蓮葉搖曳之間,依然見本性不亂。畫中朝陽東昇,光灑蓮塘,正是境界與心性交融的象徵。
本篇中的圖像,是根據作者原創文字,對Windows Bing Image Creator AI生成圖案器下指令,以照相寫實主義風格搭配,共生成11張圖像。
再繼續往下欣賞圖文前,推薦邊看圖文邊聆賞這曲心靈甘露:3小時深度放鬆佛樂|洗滌煩憂,助眠冥想,提升專注力|空山佛音,影片引用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8svcp0JL0
第一章 境中無礙,心自安然,坐禪之義,心境之源。
朝陽東昇,彩雲翻湧,蓮塘如鏡,花開無聲。如同六祖惠能所言的「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的直觀示現,彩雲翻湧卻不遮日,水面蓮開卻不爭香,整幅畫面華麗而澄明,正映襯禪心的安定。
蓮花立於清水之上,無論朝暘或晚霞,皆安然綻放,正如行者於塵世境界中自在行走,不因榮枯而失衡。遠山靜聳,雲層翻卷,宛如心念的起伏;而水面平靜的倒影,恰似觀照中的清明本心。
修行之道,不是逃離如畫的世界,而是在彩雲、山水、花木之間,體悟無常與寂靜的並存。荷葉承露,樹影依依,皆在訴說,禪是回歸,而非離開。
漸悟如順流而下的水,穿過荷葉間的空隙,緩緩抵達心靈深處;頓悟如破雲而出的日光,一瞬間照徹山河。畫中光影與色彩的交織,正是兩者在生命中的映現。
人生之境,或雲舒雲捲,或花開花落;若能外離相,不為絢麗迷眼,內不亂,不為幻象擾心,便無處不在禪定中。如此,縱然彩雲千層,荷塘萬葉,心中依舊澄明如鏡。

第二章 出塵之蓮,入世之行,雲在天,花在水,心在定。
如六祖惠能所言「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的具象化詮釋,色彩層疊的雲海與盛放的蓮花交融如夢,但水面依舊澄澈,映照出世界的本來面目。
坐禪,不必拘泥於山林靜室,也不需斷絕塵緣。即便雲彩翻湧如絹、蓮花競放如詩,若心中無執念,即是「坐」;若見此繁華而心不亂,即是「禪」。
蓮花的根在泥土深處,卻以最清澈的姿態綻放於水面 --- 這是修行者的寫照:不捨世間土壤,卻不受其染。
雲層如念,層層疊疊;飛鳥似慧,乘風而行。修行,便是在這樣的境界中,分辨何為短暫的幻象、何為不動的本性。水的平靜,是靜思的境界;花的盛放,是修行的成果。
漸悟如同蓮花自含苞到盛開,一日一日地受光、受露、受風,終於展現本心;頓悟則如破雲而出的光,瞬間照透水面與花心。
人生旅途,境遇如雲、如水、如花,若外不為景所惑,內不為情所擾,則無論是飛鳥掠空還是花開花落,都只是生命畫卷中的自然一筆。

第三章 光影與心,動靜相隨,光在天,心在水,境與心無礙。
六祖惠能言:「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
這幅畫的光影、色彩與構圖,幾乎是一則關於六祖惠能「禪與定」的視覺經文。高天雲海層疊,朝陽直掛中天,水面蓮花如眾生,靜受光明普照——既有無盡的變化,又有不動的中心。
畫中雲海翻湧,正是境界的萬變;水中倒影清晰如鏡,正是心性的不亂。外境再豐盛絢麗,若一念不起,則是坐;見此光影而心不隨之波動,則是禪。
畫中遠山如眉,近水如鏡,蓮葉舒展,花朵盛開。那座依山的樓閣,似乎象徵著修行的歸處 --- 不在遙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在眼前山水之間。
正如修行者在世間的行持 --- 不急不緩,不逆不順,任由四周雲彩翻湧、山川更替,內心依舊澄明如水。
彩雲與日光交織,提醒我們:靜思不是隔絕,而是融入;修行不是逃離,而是安住於變化之中。
漸悟,如蓮花從水底慢慢向光生長,一層層地展開花瓣,直至盡放芳華;頓悟,如朝陽破雲而出,瞬間普照湖面萬荷。兩者看似不同,卻同歸於見性之道。
人生如這湖面會有雲影飄過,也有光明灑下;會有花開盛放,也有花落歸根。若外離相、內不亂,則無論何時何境,都在禪定中。

第四章 龍現蓮塘,覺力莊嚴,龍在水,光在天,心無所住。
雲海翻湧如海潮,金龍盤繞於蓮塘之間,光明自天際傾瀉而下,與水面蓮花相映成輝,平添一種神秘與力量的氛圍,這正像六祖惠能所開示的「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在壯麗與莊嚴之中,保持心境如鏡。
龍象徵智慧與覺悟的力量,盤旋於彩雲與蓮葉之間,卻不驚動湖水的平靜——這是禪者內心的寫照。外境再宏大壯麗,若不生攀緣之念,即是「坐」;面對威勢與幻象而不亂,即是「禪」。
金龍與蓮花並存,寓意修行並非遠離世間的力量與華麗,而是能將力量引入清淨之境。
靜思如湖面,映照萬象而不留痕跡;修行如蓮,扎根於泥而不受污染。雲層如念頭,龍影如覺知,在念頭生滅之間,覺知始終安住。這正是修行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漸悟是蓮花在晨光與露水中日漸盛開,穩步成就其香與色;頓悟是金龍穿雲破霧,直達天光的瞬間豁然、無礙。
人生的挑戰與榮景,如同龍與雲的變化;若心不被形相牽引,便能如湖面般,映現萬象而自性不動。

第五章 華而不擾,靜而不寂,華而不擾,靜而不寂。
六祖惠能所說:「見本性不亂為禪」,此境中的華麗與寧靜,並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輔相成,畫面溫潤而靜謐,雲海如絨,宮閣半隱半現於蓮塘之間,光線從天隙間傾瀉,彷彿一場靜默的啟示。
宮閣象徵心靈的歸處,蓮花是通往此處的橋,它們在水面與雲影間浮動,卻不失定力。外境之美再繁複,也不擾心湖一分波光;內心之定再深沉,也不拒絢爛的到來。這正是禪的圓融。
蓮花一層層花瓣展開,如修行者在日常中一層層卸下執著;彩雲層層推疊,如念頭的聚散,而宮閣安立其中,如不動的本心。
靜思,是在波瀾未起時觀照萬象;修行,是在萬象湧來時依舊安然。這幅畫像在提醒我們,禪並非躲避世間,而是以平等心擁抱世間的光與色。
漸悟如彩雲間的日光,逐漸溫暖水面與蓮葉;頓悟如抬眼的一瞬,發現宮閣早已在那裡,不曾遠離。
人生若能在多彩的境界中,既不迷於色,也不拒於色,那麼每一刻都是入定,每一景都是見性。

第六章 色空交融,心境圓滿,色中有空,空中有色。
蓮花、荷葉與雲海交織成無邊的境界,光從天際緩緩落下,照亮水面,也照亮心湖。正如六祖惠能的開示,禪與定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在眼前的每一處色與空之間。
蓮葉托花,雲擁光明,境界繁麗卻不凌亂;水面倒影如鏡,色彩流轉卻不失清澈。這便是「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的坐,「見本性不亂」的禪。
這幅畫中的蓮花,不再只是綻放,而有含苞、將落、結蓮蓬等不同形態——修行也是如此,有初學的謙遜,有成就的圓熟,有回歸的淡然。
靜思,是觀察這一切的變化,卻不被變化牽動;修行,是在光影交替間,守住那份不變的安然。
漸悟,是隨著雲與光的變化,一步步看見更多細節;頓悟,是在某個瞬間明白——無論蓮花盛放或凋零,光明始終在此,水面始終澄澈。
人生若能如此觀照,便不畏變遷、不懼得失。這最後的畫面,不僅是一池蓮花的極致之美,也是心境圓融的終極象徵——在色與空中同時安住,便是禪定的圓滿。

第七章 月在天,心如滿月,光在水,心無分別。
滿月懸於天際,光如清泉傾瀉入荷塘,映照著蓮花與荷葉,也映照著水底深處的靜寂。這份光明,不屬於白晝與黑夜,而是來自心性的本然清淨。
六祖惠能說:「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
月色雖滿,雲彩雖動,蓮塘依舊安然;光影雖變,水心不生波瀾。這便是禪定的圓相——境與心交融,動與靜一如。
月華如洗,蓮影婆娑,讓人不自覺放慢呼吸。靜思,便是在這種無聲的境界中,感受念頭的來去而不追逐;修行,則是在這種光與影的流轉中,安住於那不動的一點。
蓮花在月光下呈現不同的色澤,正如修行者在不同境界中呈現不同的智慧與慈悲,卻同樣
漸悟,如月光一寸寸鋪滿水面,柔和而深入;頓悟,如抬頭一瞬,見月早已在那裡,從未離開。
人生若能在境界的陰晴圓缺間,依舊心如滿月,那麼無論何時何地,都是禪的當下、定的所在。

結語 :
禪境七章如七聲鐘鳴,從初入蓮塘的觀照,到滿月下的圓融,既有漸悟的穩步,也有頓悟的豁然,境界雖異,所指同歸 ---「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
行於其中,便無處不在坐禪,無時不在禪定。
(註)
一、本文中引用的影片是這曲心靈甘露:3小時深度放鬆佛樂|洗滌煩憂,助眠冥想,提升專注力|空山佛音,影片引用自空山佛音佛教音樂 Youtube頻道,版權歸屬於相關所屬音樂製作公司,本文引用純粹為推薦好音樂,無任何商業利益考量運用。
二、本篇中的圖像,是根據作者原創文字,對Windows Bing Image Creator AI生成圖案器下指令,以照相寫實主義風格搭配,共生成11張圖像,本文圖文版權歸屬SJKen個人所有,非商業使用,歡迎載明圖文出處與作者名稱後轉載,如需移作商業使用,請與本人連繫合作未經本人書面同意,不得任意下載、轉載、分享、塗改,盜用必究,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