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
今天又要抓緊時間,趁Netflix作品下架之前,趕快重溫一次。

取自Netflix
但實際上,討論的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文化問題「廁所」。
故事的開始,男主角想娶親,卻因為父親一些奇怪的堅持,無法找對象結婚。後來,在因緣際會之下,認識家境不錯的女主角,發展成戀愛關係。在感情關係穩定下來之後,為了男主角父親那些奇怪的堅持,二人一起做了善意的欺騙行為,終究讓男主角父親同意婚事。
但就如觀眾都清楚的劇情套路「相愛容易相處難」,不論婚前愛得有多轟轟烈烈,都抵不過婚後的相處摩擦,而我沒想到的是「摩擦第一天就發生了」。
那個摩擦是什麼呢?
這個家裡沒有廁所。這個家裡居然沒有『廁所』。
女主角當下就崩潰了。
最重要的,他跑去問男主角的時候,男主角還一副理所當然的說,沒廁所不算什麼。這裡的女性都會結伴一起去外頭上廁所,順便融入這裡的社交小圈圈,他覺得女主角可以趁機當個小領導。
說到這,女主角越來越崩潰。
結婚之前,她就知道自己要嫁到比較偏鄉的地方去,以為自己做好萬全的心理準備,但「沒廁所」這件事,不在她的心理準備中。
為此,女主角跟男主角的關係就鬧僵起來。
於是,「廁所」問題從二個人的問題,變成一家人的問題,變成一個村的問題,最後變成國家問題。
很少看印度電影的人,應該很難理解能把「家裡沒廁所」這件事炎上成國家事件,到底是什麼回事。
簡單地說,整件事就是所謂的文化衝突問題。
以現在台灣的角度來看,沒有廁所就蓋廁所就好。
但是,在這個電影故事,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廁所」牽扯到村子信仰文化問題,就算男主角說服了家裡人,村子裡的人若有意見,你也無法在自家自建廁所。所以,女主角的堅持變成了全村攻擊目標。不堪其擾的女主角決定申請離婚,「沒廁所就離婚」這件事成為媒體爭相報導題材,整件事就炎上成國家級事件。所有人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思索這個問題。男主角也從這個思索的過程中,堅定選擇站在妻子的立場,設法解決廁所的問題。而故事的最後,政府為這個村建立的公廁,男主角也成功在家裡蓋了自家廁所,避免離婚的結局,真是可喜可賀。
就我個人觀感:
我很喜歡這個電影的表現手法。
他用很喜劇的方式去處理一系列很嚴肅的問題。
首先,是男主角想結婚,卻沒有對象可以結婚。這不單是經濟問題,更多是地方生活文化的問題。外來的人不願意嫁進這個村鎮。但是,究竟是為什麼呢?總之,沒有外人嫁進這個村,就永遠不會有人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於是,故事的做法就是我們得先讓男主角先找到願意跟他結婚的對象。
其次,在新婚之夜就讓女主角發現到婆家家裡沒有廁所這件事,跟男主角開始進行第一次對話。然後,女主角開始第一次戶外上廁所的體驗。
當然不用說,體驗一定很差。
上一個廁所,必須一早出門,成群結伴,而且路途遙遠,又容易被路人戲弄。為了安全起見,避免常跑廁所,飲食還得要特別小心。
身為一個已經享受過廁所文明的女主角要怎麼去接受「上個廁所,還要提心吊膽地去注意自身安全」,萬一一個不小心就是死於去廁所途中或是從廁所回家的途中。
正所謂「愛情誠可貴」,「安全價更高」。
沒廁所等於沒安全感。
無法提供安全感的地方,就不是好人家女兒該待的地方。
所以,女主角提出了離婚。
說的是「沒廁所就離婚」,其實潛台詞就是「無法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就離婚」。
也因此後來男主角到處奔波,努力去說服村人的時候,說的是「家裡沒廁所就娶不到老婆」。言外之意便是「你給不了女方安全感,誰要嫁進你家」。
最後,故事的收尾。
是因為男主角年邁的奶奶想外出上廁所,卻在自家摔了一跤,終於切實地體驗到家裡有廁所的好處,才開始改變父親的態度,也近一步改變村子的文化風氣。
改變很難。
最難的,永遠是踏出第一步。
這個故事讓我更加珍惜現有的衛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