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較與認同中,看見自己的職涯路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對設定的目標只有「三分鐘熱度」。但這不代表失敗,而是內心正在尋找一個「最舒服的結果」。
內耗的起點
八月的行程緊湊,我一邊回南部過節,一邊在悶熱的天氣中忙碌。這段期間,我常思考「內耗」——為什麼同樣的事情,有人輕鬆面對,而自己卻感到糾結?
後來才慢慢理解:困擾我們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如何解讀它。
被期待形塑的自我
在閱讀《從今以後我只會自己呼吸》時,我有很深的共鳴。原來,在追求認可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成為「別人期許的自己」。
我出生於台南鄉下,父親是工人,母親是家管。成長背景讓我能接觸的資源有限,也自然影響了對職涯的想像。很多時候,我們的選擇並不是完全自由,而是被環境默默規劃好了。
同時,我又是家中「愛比較的老二」。這份個性讓我常想闖一闖,雖然帶來不安,卻也讓我有機會探索更多可能。
從心理學看待選擇
在接觸心理學之前,我總是不懂為什麼自己會那麼敏感、容易糾結。後來才發現,那其實是小時候的自己,渴望被看見、被肯定的回聲。
當我們總是努力符合父母或社會的標準,往往會忽略最核心的問題: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職涯的自由感
如今我更能將專注放回自己。既然已經不再是小孩,就有權利問自己:
- 我想嘗試什麼?
- 我想學習什麼?
- 即使沒有標準答案,我的選擇又會是什麼?
職涯路上,沒有一定要遵循的公式。做自己喜歡的事,本身就是一種累積與成長。就像我最近單純享受追劇、放鬆的時光——它看似沒有產出,卻讓我補充能量,更能傾聽內在。
給職涯路上的我們
很多時候,真正限制我們的不是環境,而是「比較」與「認同」的枷鎖。當我們願意把目光從他人的期待收回來,開始探索內心真正想要什麼時,職涯的路就會逐漸清晰,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