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南屯,不僅是台中都會區的核心,還有捷運、交流道、購物中心、重劃區,生活機能一應俱全。但如果把時間拉回到日治時期,南屯的樣貌和今天可說是截然不同。
1942年時,南屯的官方名稱是「南屯庄」,隸屬於台中州大屯郡,是個標準的農村地區。根據當年的資料,整個南屯庄只有大約1萬人,人口密度約每平方公里341人,在當時台中地區的各個街庄中,算是後段班,甚至還低於許多現在被視為偏鄉的海線地區。
對比1942年時台中幾個海線街庄的人口密度:
- 沙鹿街:596人/km²
- 清水街:613人/km²
- 大甲街:532人/km²
- 梧棲街:977人/km²
日治時期這些海線地區因為大多設有火車站,故聚落較為密集、商業活動較活絡。而當時的南屯則沒有火車站,交通不便,且聚落較為分散,居民多以務農為生,所以人口密度較低。此外,雖然南屯距離當時的台中市區(台中州台中市) 不遠,但由於沒有火車站且道路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所以從台中市區前往南屯,搞不好還比去沙鹿更麻煩
南屯的真正轉變,是從戰後開始。尤其是近幾十年,隨著五期、七期重劃區的開發,加上捷運、高速公路、百貨商圈陸續進駐,這裡才逐漸從農村轉變為今日台中市的蛋黃區之一。
很多我們現在覺得理所當然、充滿高樓大廈的都市樣貌,其實都跟南屯一樣,幾十年前還是滿滿的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