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很多人可能會像我一樣疑惑:「這是什麼?」
是一種常出現在韓國傳統祭祀桌上的小圓糖,
表面光滑、色彩繽紛,
像是穿上了彩衣的玻璃珠,
輕輕的放在嘴裡,
外層甜味會慢慢融化,薄荷清涼在舌尖擴散。

🍬韓國版封面幾乎是一片留白,
只用淡淡的鉛筆線描繪一雙牽在一起的手,
細節輕到像會被風吹散。
唯一的彩色藏在書名字體的小圓洞裡,
是玉春糖的旋紋。
這樣的設計將視線鎖在最核心的情感動作:牽手,
讓讀者在翻開書之前就先靜下來,與圖像對話。

書衣

書衣+封面
🍬臺灣版的書衣像是展開的生活片段,
爺爺奶奶戴帽子的動作、緊貼的擁抱、
第三個畫面得看了內容才懂,
三段畫面各自承載不同層次的情感,
關懷、依靠、與距離。
封面換上大片薄荷綠,幾顆糖漂浮在空中,
比孩子還大,色彩先送來甜意,
也暗示著記憶在童年視角裡的巨大份量。
韓國版是低聲的呢喃,
臺灣版是用色彩鋪開的溫度,
兩者各自提供了進入故事的不同路徑。
這是作者高貞順首次以漫畫形式完成的作品,
用色鉛筆和漫畫格子,
細細封存了關於祖父和祖母的故事。
這顆小小的糖果,是通往回憶的鑰匙,
也是串起整本書的隱形線索。

🍬故事的開頭,
花叢間牽手的兩人,
與文字「戰爭孤兒」形成強烈對比。
孤單的小狗背影、鮮紅的花朵,
都映照出戰爭的殘酷與人心的溫柔,
在失去中,他們依然選擇彼此相依,
這一幕大概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
接著,孫女來到爺爺奶奶的家,
這個家裡有笑聲、有爭執、
有一日三餐裡的細微默契,
也有祖輩對孩子不言而喻的關心。
畫面裡的線條溫暖又略帶粗糙,
像生活本身,不追求完美,
但真實得能聞到屋裡的飯香。

🍬祭祖那天,
爺爺會從桌上拿起最漂亮的玉春糖,
輕聲喚她:「糸臨啊,閉上眼睛。啊——」
奶奶的笑容像年輕時一樣明亮,
這是細水長流的日常,
一個習慣的動作裡,藏著多年積累的溫度。
這個跨頁裡,
玉春糖首次以高飽和度佔據畫面,
配合簡短卻富詩意的文字,
讓味覺與記憶在圖像中交會。

🍬這個跨頁裡,左頁是祖父母的笑語,
右頁則切換到父母的緊張對話,
這對比讓兩種家庭氛圍在對比中更清晰。

然而,就在讀者逐漸習慣這份平穩時,
故事悄悄改變了色調。
爺爺因病離開了這個家庭,
房間多了空白的角落,
空氣裡的聲音變得稀薄。
奶奶因爺爺的離開而罹患失語症,
言語仿佛被封存在身體深處,
只剩眼神和小動作在傳遞心意。

🍬這一幕在封面的第三格中已有預示,
原本明亮的畫面,被灰白的色塊覆蓋,
只留下奶奶的眼睛與頭髮,
像是被霧氣隔開的人影。
這種畫面不是單純的悲傷,
而是用極簡筆觸畫出失落的重量。
🍬全書色調以棕與黑為主像翻閱泛黃的相簿,
紅色在畫面裡是點綴也是亮點,
鳳仙花的花瓣、玉春糖的光澤⋯⋯
這些紅色讓場景裡的幸福感更加鮮明,
隨著故事推進,它們漸漸退場,
視覺上也感受到愛情離場後的空缺。
當紅色逐漸退場、牽手的場景變少,
讀者不需要旁白就能感覺到時間的重量。
這份重量來自日子本身的推移,
情感的樣子,隨著時間而被重新塑形。
🍬故事中,
奶奶會在紙上或地上畫一個又一個圓圈,
我想可能是玉春糖的形狀,
也可能是時間的軌跡,
圓圈本身就是開放的符號,
讀者可以將自己的理解與經驗放進去,
或許是習慣、或許是等待,
或許是試圖抓住某個不願消失的畫面。
🍬《玉春糖》的力量來自含蓄與節奏,
它讓甜味先到舌尖,再讓涼意從縫隙裡滲出,
圖像與文字像在同一個呼吸頻率裡運作。
這本書很適合一再的讀,
第一次讀,可能被糖的味道吸引;
第二次,會在沉默的畫面裡聽見別的東西;
第三次,或許會在某一個牽手的場景上停得更久。
在這個一切都急著被說清的時代,
這本書提供了另一種閱讀節奏,
只要靜靜看著那些畫面,
它們會說話,會靜靜的填滿你的心。
🍬讀完後,
腦海裡也許會浮現某個熟悉的身影,
曾經在你張口時輕輕放下一顆糖,
或在人群中緊握你的手。
糖會化掉,牽手會鬆開,
聲音會消失,但記憶不會。
那一抹甜,
終究會在心裡凝成一道光,
照見我們想永遠留住的人。
《玉春糖:獻給所有想記住的人》
作者|高貞順
譯者|陳思瑋
出版|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