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狼向來是童話裡的惡角,
專門嚇唬小紅帽、追逐小兔子,
甚至還會假裝奶奶。但今天要聊的繪本裡,
沒有牙尖嘴利的大野狼,
只有一隻「看不清楚」的小野狼。

🐺故事還沒開始,封面已經先把寓意拋出來,
小紅帽與小野狼在細細的一條路上對望,
背景是一片大面積的藍色,
像是森林和溪谷,藍色帶著重影的質感,
彷彿透過沒擦乾淨的鏡片看出去。
小紅帽與小野狼的紅色在一片藍中格外顯眼,
紅與藍的對比立刻把讀者的視線吸引過去。
但再仔細看,你會發現封面還藏了一個祕密,
整體構圖其實是一張戴眼鏡的人臉!
背景兩側的紅藍色塊像是臉龐的輪廓,
中間的黑線不只是路,也像是眼鏡的鏡架。
這設計太有趣了,
從遠看,它是一幅童話場景;
從近看,它變成了一張臉。
這就像書本在告訴你,
這不只是故事,而是一副眼鏡,
打開它,你會看見另一個世界。
🐺故事一開始,
小紅帽受託去奶奶家拿眼鏡。
途中遇見的小野狼沒有尖牙,
而且這隻狼追兔子老是失敗,
不是因為他跑得慢,
而是因為「眼睛根本看不清楚」。

書中用圖像直接讓你「感受」。
比如那一頁,夜空中兩個錯位的月亮,
小野狼振振有詞的堅持:「兩個!」
小紅帽則無奈的回答:「天上只有一個啊!」
這個簡單的分歧,
就把散光與重影的世界具象化。

🐺還有一頁,
室內場景裡茶壺與搖椅的邊緣模糊成一團,
像被水彩筆不經意胡亂推開。
小野狼看不清楚眼前的東西,
只覺得一切都像在霧裡,
這不正是我們散光時的經驗嗎?
那種「看得到卻看不清」的感覺,
被作者畫得既詩意又帶點尷尬。

🐺更妙的是,這本書不是只講故事,
還一路塞進各種視力與眼鏡的知識。
古希臘學者甚至以為眼睛會發射光束,
畫面上真的出現古希臘學者揮舞光線的場景,
彷彿眼睛是探照燈。
接著又提到,
七百年前的威尼斯玻璃工匠製作第一個透鏡,
才有了眼鏡的雛形。

🐺書中還特別展示了歷代眼鏡的樣貌,
從中世紀的鉚接眼鏡,
到後來的額頭套環眼鏡、夾鼻眼鏡⋯⋯
每一副都奇特又實用,既讓人會心一笑,
也能讓讀者理解眼鏡發展的歷史脈絡。
孩子會因造型而哄堂大笑,
大人則會慶幸還好我們活在二十一世紀。
這一段,知識和幽默完美融合,
不會覺得硬邦邦,反而讀得津津有味。

🐺故事的轉折,
落在小野狼終於戴上眼鏡的那一刻,
鏡片裡閃爍著光芒,
倒映出小紅帽與兔子多莉的身影,
小野狼的世界第一次變得清楚。
更驚喜的是,
那一頁眼鏡還做了「挖洞設計」,
讀者能透過鏡片看向下一頁。
眼鏡不只是小野狼的工具,
也是一種閱讀的介面,
讓我們一起體驗第一次「看清楚」的震撼。
🐺對小野狼來說,
這是第一次真實的看見世界與朋友。
對讀者來說,
這不只是生理上的改變,
而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
眼鏡在這裡被賦予了一種象徵,
它不只是矯正工具,
更是一種理解與陪伴的媒介。
🐺《小野狼戴眼鏡》真正讓人記住的,
是它如何把「看見」寫成一種情感經驗。
小野狼的模糊,是生理上的缺失,
也是他在關係中的孤立。
沒有人理解他的看不清,
直到小紅帽願意陪著他,
帶他去眼鏡店,幫他找到一副適合的鏡片。
當他戴上眼鏡時,不只是世界變得清楚,
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有人理解我的困境。
眼鏡因此成為隱喻,
看見彼此,理解彼此,這才是真正的「清晰」。
🐺不過,
或許「模糊」並不是單純的壞事,
模糊有時帶來笑點,有時帶來詩意,
它提醒我們,
世界未必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清楚。
清晰固然讓人安心,
但模糊也能帶來想像的空間,
小野狼的故事,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擺盪。
🐺孩子會從書中學到視力保健的重要,
大人則會讀出另一層哲思,
我們常以為自己看得很清楚,
其實也可能只是戴著不同的「鏡片」。
清晰與模糊之間,
不只是生理的差別,更是一種態度。
🐺這本書是極具巧思的混合體,
它用童話改寫的形式,
讓經典角色有了全新的樣貌;
它用幽默場景傳達散光、近視、遠視的知識。
最重要的是,它在這一切之外,
還說了一個關於理解與陪伴的故事。
一副眼鏡能矯正視力,一段理解能矯正孤單。
真正的明亮,不只是眼前變得清楚,
而是當你被看見、被理解的那一刻,
世界也因此多了一層溫柔的光。
《小野狼戴眼鏡》
作者|尹貞美(윤정미)
譯者|葉雨純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