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UDN倡議家 整理重點如下:
🌍 問題背景
- 全球水體已有 1.4 億噸塑膠垃圾,其中 78% 在淡水系統。
- 每年 8 億噸塑膠流入海洋,80% 來自陸地 → 河流是「垃圾高速公路」。
- 荷蘭:一半國土低於海平面,與水共生的文化,特別重視水資源治理。
💡 靈感來自酒吧
- 幾位荷蘭年輕人(Francis Zoet、Anne-Marieke Eveleen、Saskia Studer)在酒吧聊天,抱怨海上滿是塑膠垃圾。
- 啤酒杯中的泡泡,讓他們靈機一動:能否用氣泡來攔截垃圾?
- 與德國研究氣泡的科學家 Philip Ehrhorn 合作,創立 The Great Bubble Barrier。
🫧 泡泡屏障(Bubble Barrier)運作方式
- 在河床底部鋪設多孔管線,輸入壓縮空氣 → 噴出氣泡牆。
- 泡泡形成 斜向屏障,將垃圾推往水面與河岸。
- 集水系統籃子收集垃圾 → 定期清理回收。
特色與效益:
- 24 小時自動運作,能捕捉 大於 1 毫米的塑膠。
- 攔截率高達 90%。
- 不影響船隻航行或魚群生態。
- 副效益:增加水中含氧量、抑制藍藻、減少噪音與波浪干擾。
📍 實際應用
- 第一個裝置:設於 阿姆斯特丹西碼頭(Westerdok)與愛塞河(Ijssel)交界。
- 當地水務局每 3 天清理一次籃子 → 塑膠垃圾被妥善回收。
- 與 NGO 合作追蹤垃圾來源,幫助政府制定廢棄物管理政策。
- 已拓展到:
- 荷蘭瓦登湖出口(UNESCO 保護區)
- 葡萄牙波爾圖
- 計畫進軍歐洲、美洲與亞洲主要河流
🌱 意義
- 將「喝酒時的奇思妙想」化為 全球永續創新解決方案。
- 展現「低干擾、可持續、兼具美感」的環境科技。
- 同時是城市新景觀,吸引居民駐足討論,讓環保成為社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