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一間正走向制度化的公司裡,聽到一句話:「以前老闆都會在群組抱怨一句『怎麼又出錯了啦』,大家還會開玩笑回他;但最近開始有人覺得老闆不應該這樣講話,說這樣會影響團隊士氣。」
這樣的場景,其實非常常見。
當一間公司走向成熟,權責開始明確,制度漸漸落地,團隊看起來更穩定了,但也悄悄出現了一種無聲的變化——語言開始被放大,情緒也開始被解讀。曾經那位直率、幽默、帶點碎念風格的創辦人,如今連一聲嘆氣或一個皺眉,都可能在團隊心中掀起波瀾:「老闆是不是不滿意?是不是有人出包了?」
其實,老闆沒有變;依然是那位當年帶頭衝鋒、願意扛責任、也曾和大家一起熬夜吃宵夜的創業者。只是,隨著組織的成長,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反應,都不再只是個人情緒的出口,而成為整體氣氛的指標。這樣的轉換說起來簡單,但身處其中的人,卻會感到極度不適。
原本可以自在說出「我在想什麼」,現在得先想「我說出來會造成什麼」。
原本可以直白表達困惑或不爽,現在得顧慮這樣的語氣是否會動搖士氣、讓團隊失焦。
這就是角色轉換最關鍵的地方。
不是不能說話了,而是——說話的位置已經改變了。
然而,最讓人感到孤單的,不是失去了語言的權利,而是開始不知道:「我還能對誰說?」
當角色站上更高的位置,話變得越來越少,情緒也開始內斂。並非沒有情緒,而是清楚知道——每一句話,都是影響氣氛與決策的信號。再也不是「只是說說」,而可能引發無數聯想與後效。
但人終究是人,依然會累,會迷惘,會在某個夜晚靜下來時,反問自己:「到底有沒有做對?」
當這樣的念頭浮現時,第一個反射往往不是表達,而是壓抑。擔心造成壓力、被誤解、甚至讓團隊失去安全感。於是,那些煩躁、不確定、甚至「我也不知道怎麼辦」的情緒,只能慢慢吞下。 一點一點地堆積,最後變成了沈重的沉默。
在外人眼中,是逐漸形成一位能撐住一切的掌舵者;但老闆的心裡,可能早已渴望只是單純地說一句:「我現在有點累了。」
這樣的狀態,是企業常見案例。
當創辦人從「領頭衝的人」走向「系統與制度的設計者」,情緒與位置之間會出現一段錯位期——角色轉換已經發生,情緒還沒跟上,於是只好沉默,但內心其實很吵。這時,所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一個能放下角色、暫時卸下盔甲的出口。不是脆弱的表達,而是一個有品質的對話空間。
也許可以嘗試在組織中找到一位不帶階級、願意傾聽的夥伴,也可能尋求一位顧問、導師,或者像階段性經理人這樣的角色,陪伴一起釐清這些說不出口的困惑,把卡住的感受轉譯成團隊可以理解、也能承接的節奏與安排。
領導者不需要永遠知道答案,有時候,能被好好聽見、被好好說出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開始。情緒不必被關掉,只要找到一種方式,讓它有出口,而不壓垮整個組織。
不是不能說話,而是學會在新的高度——說得剛剛好。
📎 作者|Lulu
專注於組織發展、人才培育與策略發展,關注企業在成長過程中的轉折與調整。
陪伴企業不同階段釐清方向、建立節奏,擔任策略落地的階段性經理人。
歡迎透過一杯咖啡時光,聊聊 → 承啟事務所-線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