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創辦人、「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曾說:「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他們的眼中只有立場、觀念和感受;第二種人,他們的眼中只有目標、方法和行動。然而這個世界上以第一種人居多,但真正能推動世界前行的,是第二種人。」
這段話,與我多年來與新創團隊及中小企業互動的經驗不謀而合。我經常觀察到,許多企業創辦人具備高度「第二種人」的思維傾向。他們為了推動企業成長、破解營運難題,往往能主動跳脫個人立場,專注於問題解決、流程優化與績效推進。若說他們正是羅振宇所形容的「眼中只有目標、方法與行動」的人,實不為過。
然而,並非所有這類企業主都最終走向成功。問題出在哪裡?
除了目標、方法與行動之外,還有一個關鍵構面,值得被慎重的納入討論,那就是
「限制」。
在進一步探討限制的本質前,必須先釐清:關注目標、方法與行動的核心目的是縮減落差;即現況與預期成果(或KPI)之間的差距。經營與管理的本質,即是識別現況、設立目標、規劃對策、落實行動,並透過這一連串機制,逐步收斂偏差、實現成效。
然而,這個看似理性嚴謹的流程,若忽略了限制因素,其後果往往是,設定過高或失真的目標、制定缺乏可行性的策略,甚至是投入大量資源執行實質無效的行動方案;最終的結果,不是低估市場競爭強度,就是高估自身資源負荷能力。當企業發現設定的目標在自身資源條件下根本無法達成時,損失已然形成。
換個角度理解更為直白:資源有限,本身就是「限制」的核心定義。若企業資源無窮,那麼策略規劃便不會受到任何現實層面的限制,然而這樣的假設,在真實商業世界中並不存在。但偏偏,這個最基本的邏輯,卻常常被創業者與領導者忽略。
舉一個典型案例:在這波AI熱潮中,有多少企業主認定自家公司應該轉型為AI產品或AI服務導向的企業?這正是一種低估限制、過度膨脹可能性的典型誤判。
AI的確是當前最具成長潛力的市場之一。然而,當企業主僅憑市場觀察,快速設下目標(例如:打造全自動化AI客服系統),並開始規劃技術規格、調整團隊編制、執行產品開發等等;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因技術基礎薄弱、市場理解不足,而推出一個市場競爭力極低的產品。大量的資源投入,最後只換來一個難以回收的「封存資產」。
而當這樣的失敗循環發生後,企業主往往又轉向另一個新趨勢,重新調整策略方向。策略轉移反覆發生,導致企業營運重心持續漂移、資源消耗殆盡。這類案例,在市場中比比皆是。
因此,在投入新賽道、開發新產品或啟動重大專案之前,進行「限制盤點」,應被視為策略規劃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步驟。唯有深刻理解自身的資源邊界、專業能力、組織韌性,才能將有限資源精準配置於最具成長性的場域。
若無視限制,即使設定了看似理性的目標、擬定了完整的策略、展現高度的執行力,最終仍有可能落得與預期大相徑庭的結果。
所以下次啟動一個新專案之前,或許該先自問一句:
「這個題目、這條賽道,由我投入會比他人更具優勢嗎?」
你可能會因此發現,那些過去未曾察覺的關鍵盲點。
📎 作者|Mark
專注於財務策略與營運效率,擁有豐富的跨產業管理經驗,擅長將複雜數據轉化為行動方案。
以階段性經理人的角色,協助團隊理清經營脈絡、強化企業體質。
若你正面對營運上的瓶頸,也歡迎透過一杯咖啡時光,聊聊 → 承啟事務所-線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