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到第一份薪水的那天,林玟盯著手機裡的金額,既開心又忐忑。她知道這不是一大筆錢,但卻是她邁向理財的起點。她很清楚,若想未來生活安穩,就得從理財與保障開始下功夫。
她面對的第一個挑戰是 資產配置。
同事有人把錢全壓在股票,也有人只靠定存。林玟思索後明白,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於是她將薪水分三份:一部分放成現金緊急預備金,以防萬一失業或遇到醫療開銷;一部分投入低成本 ETF,靠時間複利累積;最後的小部分配置到穩定的債券型基金,當作緩衝。雖然金額不大,但這就是踏實的第一步。
第二個關鍵是 醫療保障。
她看過新聞裡年輕人因一場大病就背上沉重債務,更懂得「風險轉嫁」的重要。於是先為自己投保基本醫療險,涵蓋住院日額、手術給付和雜費補貼,補足健保不足之處。保費雖然固定支出,但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她還搭配了一張實支實付型,讓醫療費用可以依單據報銷。想到這裡,林玟安心不少,「至少生病時不會再為錢煩惱。」
第三個考驗是 節省日常開銷。
剛入職場的她,不想因省錢而過得拮据,卻也得避免無形浪費。林玟開始記帳,才驚覺自己常把錢花在小零食和計程車上。她學會「三層分類法」:必需的房租、餐食保留;想要的咖啡,改為每週一次犒賞;衝動型網購,則用「72 小時冷卻期」過濾。
「72 小時冷卻期」是看到想買的東西先放到購物車,等三天後再決定是否真的需要。往往過了這段時間,衝動已經消退,很多不必要的花費也就自然省下來了。
她還在交通與飲食上下功夫。原本天天外送,改成週末準備便當,既健康又省下數千元;通勤改用月票,長期下來能省好幾萬元。她甚至檢視訂閱服務,把少用的串流停掉,健身房會員換成公園慢跑或在家運動。
幾個月後,林玟驚喜地發現,緊急預備金已建立起來,投資也能固定投入。看著帳戶餘額逐漸上升,她心裡踏實許多。回想剛入職場的迷茫,她笑著說:「理財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資產配置是方向,醫療險是安全網,而日常節省就是穩穩的地基。」
夜裡,她合上電腦,翻看自己寫下的理財筆記,心裡湧起一股小小的驕傲。雖然只是個小資族,但她知道,這些微小的選擇,正替未來築起一道一道穩固的磚牆。一步一步,她要把自己的人生過得更穩、更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