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浩,中年工程師。
每天寫程式、改需求,生活像無止盡的迴圈。家裡有房貸要繳,孩子在求學,肩上的責任比年輕時沉重許多。某天,他看著辦公室裡的年輕同事,笑鬧著分享自己在 Threads 上發文的趣事,心裡突然一動,暗想:「不然我也試試看吧。」
他在 Threads 開了帳號,興奮地寫下第一篇貼文:「今日 debug 成功,喝咖啡慶祝。」按下發佈後,他靜靜等候。幾個小時過去,畫面依舊冷清,只有那行文字孤零零地掛在牆上,好像自言自語。第二天,他又寫:「程式人生,就是與錯誤訊息為伍。」依然沒人理會。
連續幾天,狀況沒有改善。林浩心裡有點挫敗。看著同事隨便貼張照片就吸引一堆留言,他心想:「是不是這裡根本不適合中年人?」數據說 Threads 上的主力是二十多歲的年輕族群,而他這樣的中年工程師,或許只是格格不入的少數。
可工程師的性格就是不服輸。林浩開始觀察同事的發文方式。他發現,大家不只是寫字,還會配圖片、貼梗圖,甚至把日常小事用幽默包裝。相較之下,他的貼文就像工作日誌,規矩卻無趣。這一刻,他忽然明白,自己不是沒話說,只是沒說對方法。
於是他改變策略。那天,他拍下桌上一杯冷掉的美式咖啡,配上一句:「這杯咖啡比我的專案程式還久沒更新。」發出去後,不到一小時,通知欄亮了起來。他愣了一下,竟有些不敢點開。那短短幾個讚,卻讓他心跳加快。有人回應:「哈哈哈,好有感!」有人甚至留言:「工程師的幽默第一次懂了。」
林浩心裡一熱。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被看到」的滋味。
接下來,他越來越有心得。他把程式日常轉換成小故事,用輕鬆的語氣呈現。「需求改三次,我的程式碼改了三十次。」或是「半夜伺服器掛掉,我比鬧鐘還準時起床。」這些看似苦惱的情境,在 Threads 上反而引來大批共鳴。按讚數字一天天攀升,留言也多了起來。
有年輕人留言:「我也想當工程師,真的會這麼辛苦嗎?」
他笑著回:「是啊,但也很有成就感。」
還有人說:「謝謝你的分享,讓我覺得自己不孤單。」
林浩慢慢體會到,流量不是目的,而是交流的橋樑。他開始珍惜每一則互動,回應每一條留言,把 Threads 當作生活的小窗口。從一開始的孤寂,到如今的熱絡,他感覺自己像重新走進了另一個舞台。
那天裡,他坐在咖啡館前,看著那一行行留言,眼神裡閃著光。他暗想:「原來中年人也能在這裡找到共鳴舞台,只要換一種說法,就能和世界連上線。」
Threads 的使用者年齡分布大致如下:
20 歲以下約佔兩成。 20–30 歲是最大宗,接近三成。 30–40 歲約佔兩成。 40 歲以上則約佔四分之一。
整體來看,主力還是年輕族群,但中年與熟齡使用者也有相當比例,算是跨世代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