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關於台灣加盟商逆向收購美國母公司的真實商業案例。
2024 年 10 月,台灣的「世界健身服務有限公司」以 9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2.88 億元)收購美國總部 World Gym International(WGI),並將全球總部正式遷至台灣。
這場逆襲,不僅彰顯台灣市場的崛起,也展現了創辦人柯約翰(John Caraccio)獨到的經營遠見。柯約翰:跨越文學與金融的傳奇企業家
柯約翰出生於美國加州,他的人生軌跡最初與健身產業毫無交集。
他在加州大學主修中文系,曾師承知名台灣文學作家白先勇,並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國際研究碩士學位。
學生時期,柯約翰以交換學生方式,前往北京、南京各待一年,畢業後,又先後遊歷巴基斯坦、新疆烏魯木齊等地,透過廣泛的旅程拓展視野。
經過多方評估,他毅然決定來到台灣工作,也因此認識妻子並結婚,成為一位「台灣女婿」。 在投身健身產業之前,柯約翰的職涯起步於金融領域,最初擔任群益證券分析師,後來轉為顧問,協助美國企業拓展亞洲市場。
正是在一次於香港設立 California Fitness 的專案中,他首次接觸到健身產業,也開啟了他後來在台灣健身市場的非凡篇章。
台灣健身產業的開創者
1990年代,柯約翰就觀察到,美國普遍流行的健身房會員制在台灣尚未普及,台灣民眾若要健身,多數只能選擇飯店或高價會所,入會費高且限制多。
加上他擔任顧問時期曾將加州健身房引入香港,並導入月繳制,開創當地健身市場突破性的商業模式。
感受到健身產業的龐大商機後,他於 2001 年將全球第四大美式健身連鎖品牌 World Gym 引進台灣,並將昂貴的年繳制改為月繳制,大幅降低入會門檻,迅速擴展規模。
同時,他也將台灣健身從傳統「健美」轉型為結合大眾健身、私人教練與團體課程的綜合型模式,奠定了 World Gym 的市場主導地位。
前瞻性市場判斷與佈局策略
柯約翰的成功,除了創新模式,更來自對市場的精準判斷與獨特佈局:
• 市場洞察:當時台灣健身滲透率相當低,即使現在仍還不到 4.5%,遠低於歐美成熟市場 23%,成長空間廣闊。
• 選址標準:只要某地區有星巴克、寶雅、三家全聯等商業設施,並聚集 6 萬人以上,就具備開店潛力。「商圈概念」讓擴張高效且可複製。
World Gym 美國起源與衰退
• 創辦人:Joe Gold(喬·高德),同時是 Gold’s Gym 創辦人,被譽為現代健身產業先驅。
• 創立時間與地點:1976 年,美國加州洛杉磯聖塔莫尼卡
• 文化核心:「肌肉海灘」(Muscle Beach),許多健美傳奇人物曾在此訓練。
美國總部衰退時間軸
• 1990s–2000s 初:健身市場競爭激烈,新興連鎖如 LA Fitness、24 Hour Fitness、Planet Fitness 崛起,低價會員制分流消費者。
• 2000s:World Gym 美國本土影響力退居二線,主要靠國際加盟據點維持。
• 2008 年金融海嘯:低價健身房逆勢成長,壓縮中價位市場。
• 2010s:總部規模縮小,門店大幅減少。
• 2020–2022 COVID-19:多數美國健身房停業或倒閉,全球總部與品牌價值受挑戰。
台美利潤差異:台灣模式的成功關鍵
台美市場的收費模式與利潤結構存在顯著差異,也是台灣 World Gym 成功的核心。
在美國,以 Planet Fitness 為代表的低價健身房,月費僅約 10 美元(約新台幣 330 元),約佔當地平均月薪的 0.2%,因利潤極低,必須透過龐大會員基數維持運營。
反觀台灣,World Gym 最低月費約 588 元(約 18–19 美元),常見方案約每月1000 元以上。
費用佔平均月薪比例較高(約 1.2%–2%),但由於台灣市場缺乏低價破壞性競爭者,主要連鎖健身房都維持中高價格區間。
柯約翰巧妙利用這一市場特性,採「中等月費+私人教練課程、團課、商品銷售」的多元營運模式,創造出比美國更高的單位會員貢獻度(ARPU)。
同時,台灣所有分店皆直營,營收直接流入台灣公司帳上,形成穩定現金流,而非依賴不穩定的國際加盟金。
時勢造英雄,遠見決定高度
柯約翰早在 30 多年前就看見,歷史雖不會重演,但常常押韻。他預見台灣健身市場會走上美國曾走過的路,並蓬勃發展。
誰能想到,GDP 產值僅占美國的2.79% 的台灣,竟能有一家加盟商反過來收購美國母公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時勢固然重要,但對趨勢的敏銳觀察、果敢行動與長期布局的堅持,更是成功的關鍵。
就像 World Gym 的故事一樣,台灣某些產業仍潛藏許多待發掘的獨角獸,等待洞察力與勇氣兼具的人來創造奇蹟。
推薦閱讀:
同樣是加盟商,一家逆轉收購總部,一家卻撐不住倒閉——世界健身房與全真瑜伽的命運,形成強烈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