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ean the World 是一個總部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非營利組織,由 Shawn Seipler 於 2009 年創立。
該組織致力於回收全球飯店業產生的剩餘肥皂,經過清潔與再製後,捐贈給缺乏基本衛生設施的發展中國家。
這項計畫不僅減少垃圾,還改善了公共衛生,並引起企業與民眾對環境及社會責任的關注。然而,從成本效益與實質影響的角度來看,其模式仍值得更理性地檢視……
高成本與低效益的矛盾
首先,回收再製肥皂的成本遠高於直接在當地購買新品。據估計,一塊再製肥皂的成本約在 8 到 16 元台幣。
估算成本構成(根據公開資訊 & CSR 報告)
1. 收集成本 飯店端:回收桶、人工收集。 運費(飯店送到加工中心)。
2. 再製成本 清洗、消毒、加熱、壓模、烘乾。 工廠人力與設備維護。 3. 物流分發成本 國際運送(集裝箱/航空)到第三世界國家。 當地 NGO 分發的人力與倉儲。 4. 行政與推廣 Clean the World 的營運成本、教育宣導。
而當地新肥皂每塊僅需約 3 元,這意味著同樣的善款,若用於直接採購,能發揮三倍以上的效益,並將省下的資金用於購買牙刷、口罩等其他更全面的衛生物資。
環保與人性的盲點
再製肥皂的初衷雖是環保,但長距離跨國運輸可能削弱其效益。
例如,參與計劃的台灣飯店需自付運費,將二手肥皂送往香港加工,再運往非洲,這過程產生的碳排放可能超過在當地直接生產新肥皂所帶來的影響。
如此一來,「環保」的表象背後,實際上可能增加碳足跡,形成名為環保、實則排碳增加的矛盾局面。 此外,慈善行動不應僅著眼於物資給予,也需考量受助者的尊嚴。雖然再製肥皂經過嚴格處理,但其「二手」屬性可能讓受助者在心理上感受到不被尊重。
相比之下,捐贈全新物品更能傳達平等與關懷,體現真正的人性化慈善精神。
慈善的本質:故事性vs.實質效益
儘管存在這些問題,此模式仍廣受推崇,主要在於其強大的故事性與品牌價值。
對企業而言,參與此計畫是絕佳的企業社會責任(CSR)宣傳。對非營利組織而言,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募款故事。
這也反映出,許多慈善行動可能更注重形式上的美好,而非實質上的高效。
此外,該組織與旅館的合作模式帶有商業化特徵。旅館需支付 200 至 300 美元的年費。
當合作旅館數量增加,組織收入也隨之增長,使其更像一個收益穩定的成功企業,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慈善機構。
更根本的解決方案
從系統性角度來看,最有效的做法是從源頭杜絕浪費。例如,若美國飯店改用大瓶裝洗手乳和沐浴用品,取代一次性小塊香皂與迷你盥洗用品,就能從根本減少浪費。
近年來,日本許多飯店,包括商務飯店和傳統旅館(Ryokan),已普遍採用這種方式。 透過這種策略,省下的資金可以用來直接採購全新衛生物資,並在當地捐贈給需要的人。這不僅提升了成本效益,也更環保,同時尊重受助者的尊嚴,傳達平等與關懷的訊息。 因此,雖然 Clean the World 是一個成功的創業案例,但若目標是追求真正高效益的慈善,其模式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