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7月企業設備訂單表現優於市場預期,核心資本財訂單月增1.1%,年增率達3.8%,創下2022年11月以來最大漲幅,顯示企業投資意願回升。然而,整體耐久財訂單因飛機訂單劇烈波動而下降2.8%,部分分析師認為,核心資本財訂單的成長可能來自企業為規避關稅而提前下單,而非長期需求,這反映了關稅政策對投資行為的扭曲效應。儘管如此,直接納入GDP計算的核心資本財出貨量仍月增0.7%,顯示第三季初企業支出動能良好。
美國的政治動向對國內外經濟產生影響。在財政政策上,財政部長貝森特預估,總統川普的關稅措施每年可能帶來超過5000億美元的收入,部分抵銷未來十年3.4兆美元的赤字。在貨幣政策上,川普試圖透過掌控聯準會(Fed)理事會的多數席位來推動降息,並試圖解除理事庫克的職務。此舉引發了聯準會獨立性的嚴重爭議,導致市場波動。這場政治角力不僅可能影響美國的信用評級,也讓全球市場感到憂慮,連帶衝擊日本公債市場,其30年期公債殖利率創下歷史新高,反映出全球市場對美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受挑戰的擔憂。此外,川普政府還考慮收購英特爾及洛克希德馬丁等國防承包商的股權,這一被部分保守派批評為「社會主義」的舉動,凸顯政府正加強對關鍵產業的控制。
這些政策也對全球貿易與地緣政治關係產生衝擊。美國商務部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十個國家課徵鋼品反傾銷與反補貼稅,顯示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持續擴大。在歐洲,法國總理貝魯提出的預算削減計畫引發政治危機,可能導致政府垮台,這使法國股市大跌,公債殖利率飆升,凸顯歐元區內部財政的兩極分化。德國工業,特別是汽車產業,在能源成本高漲、中國競爭加劇及關稅壓力下陷入困境,過去一年裁員約11.4萬人,其中汽車業裁員超過5.15萬人。
亞洲國家則積極調整策略以因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辦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邀請多國領袖,試圖在美國主導的秩序之外展現其影響力。印度煉油商也計畫小幅減少俄羅斯原油進口量,以回應美國的關稅壓力。同時,中國經濟展現韌性,7月用電量首次突破1兆度,反映經濟回升。在能源轉型方面,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充電網絡和再生能源體系,再生能源發電裝置佔比達60%。中國也持續深耕人工智慧,發布「人工智能+」行動意見,推動技術創新。在城市發展上,儘管廣州在與京滬深的資金總量比較中顯得「掉隊」,但北京與上海的地位仍難以撼動。有分析指出,要追趕上海,深圳以過去25年的速度需45年,杭州則需170多年,顯示中國區域發展的不均衡性。
在產業方面,美國禮來的口服減重藥丸在臨床試驗中成功,患者平均減重超過10%,這一便利性優勢有望使其在預計達950億美元的減重藥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而路易威登推出每支160美元的唇膏,則顯示奢侈品牌在經濟放緩下,試圖以超高價位來維持品牌定位。川普宣布將允許60萬名中國學生赴美留學,這一轉變被解讀為在美中貿易談判中的政治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