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復甦與挑戰並存
美國 8 月份的經濟數據呈現出複雜的景象。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強勁反彈至 53.3,創下 2022 年 5 月以來的新高,顯示工廠活動正強勁復甦。然而,這波擴張伴隨著通膨壓力的同步升高,投入成本增速創 2023 年 5 月以來最快,銷售價格也以 2022 年 8 月以來最快速度上漲。儘管就業數據有所增長,但勞動市場也出現疲軟跡象,初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增加至 23.5 萬人,續領失業金人數更是創下近三年新高。有經濟學家指出,川普政府的移民政策導致外國出生勞動力自 1 月以來減少約 120 萬人,已成為美國勞動力數量下滑的重要因素,若趨勢持續,恐將加劇企業用工荒與薪資上漲壓力,進一步推高通膨。在房市方面,美國 7 月份約有 5.8 萬筆購屋協議告吹,創下 2017 年同月新高,顯示買家因經濟不確定性而更頻繁毀約。
歐洲和亞洲主要經濟體的狀況同樣喜憂參半。歐元區 8 月綜合 PMI 升至 51.1,創 15 個月來最快增幅,主要受製造業改善帶動。英國綜合 PMI 也升至 53.0,為一年來最高,顯示其經濟表現優於其他歐洲國家。然而,日本製造業 PMI 雖升至 49.9,收縮幅度小於預期,但日本政府債券殖利率卻大幅攀升至 1999 年以來新高(2.655%),反映投資者對財政擴張與央行政策的擔憂。
政策與市場:多方博弈下的不確定性
聯準會內部在貨幣政策上存在分歧。雖然市場普遍預期 9 月降息機率接近 80%,但堪薩斯城聯準銀行總裁施密德對此持懷疑態度,而前聖路易斯聯準銀行總裁布拉德則呼籲儘快降息。這種分歧增加了未來政策走向的不確定性。
在貿易與財政方面,美國總統川普推行的關稅政策帶來 210 億美元的短期收入,但聯邦預算赤字年增近 20%,全國債務已突破 37 兆美元。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表示,美國將自 8 月 27 日起對印度課徵 50% 關稅,以懲罰其購買俄羅斯石油的行為。儘管目前關稅的通膨影響有限,因企業提前拉貨囤積,但沃爾瑪等零售商已預警,下半年將因關稅推升的庫存成本而有更多商品漲價。在國際關係上,美國與歐盟達成大型貿易協議,對歐洲部分商品關稅降至 15%,換取歐盟大規模採購美國能源與軍事設備。此外,波音正與中國洽談一筆多達 500 架飛機的大單,但兩國在科技領域的摩擦,如中國勸阻企業購買輝達 H20 晶片,凸顯出貿易關係的脆弱性。
全球市場也釋出警訊。美股市場存在泡沫化風險,橡樹資本的霍華德·馬克斯警告美股估值過高。美債殖利率曲線趨陡,反映市場對聯準會降息與長期財政赤字的擔憂並存。羅素 2000 小型股相對於標普 500 的估值折價已達 2008 年以來最低。信評機構標準普爾雖然維持美國「AA+」主權信用評級,但也強調其財政軌跡是最薄弱的一環。亞洲部分市場也存在潛在風險。越南股市雖然創下歷史新高,但漲勢主要由房地產與銀行業推動,且面臨房價收入比過高、企業破產及電力短缺等問題。在區域政策上,南韓政府為應對外國人購屋交易增加,發布新措施限制其在指定地區的購屋行為。而香港交易所正考慮推行 24 小時交易機制,以應對全球同業競爭,並已在技術上做好支持 T+1 結算的準備。
地緣政治與產業調整
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持續發酵。北韓在中國邊境附近秘密建造大型遠程飛彈基地,對東亞與美國構成潛在威脅。美國的盟友關係也充滿矛盾,副總統范斯強調歐洲需承擔烏克蘭安全保障的主要責任,而印度則頂著美國壓力,堅持採購俄羅斯石油。
在產業方面,中國政府正對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多家銀行因淨息差壓力持續下調存款利率。同時,六大部委聯合整頓太陽能產業的低價競爭與產能過剩問題,近期組件採購投標價格已有所回升。在科技領域,字節跳動開源了具備超長上下文視窗的 AI 模型,並在《財富》中國科技 50 強榜單中,華為、DeepSeek 和寧德時代位居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