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就在市場還在爭論 AI 是否來股市泡沫的時候,一場更深層、更撼動就業結構的浪潮已悄然而至──AI 正在逼近我們熟悉的「工作架構」。
這股浪潮,被稱為“Great Displacement”(長期位移),可能在未來5到15年內,讓許多沒有意識到的企業與勞動者措手不及。
【什麼是 Great Displacement?】
這不只是「AI 做簡單重覆任務」那麼單純,而是 AI 開始「更獨立、更深入地參與決策與創造流程」。以Forbes(富比士商業雜誌)的評論為例:
“Over the next decad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will become entrenched. Entire sectors, such as logistics, retail and basic programming, will be dominated by autonomous systems. Even creative fields, once thought immune to automation, will face disruption as generative AI tools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The middle class will shrink further, leading to a bifurcated society of high-skill, high-income workers and low-skill, low-income laborers.”
「在未來十年,結構性失業將變得根深蒂固─物流、零售、基礎程式撰寫等整個產業將被自動化系統主導,即便是曾被認為不會被自動化的創意產業,也將受到生成式AI的強烈衝擊。中產階級將萎縮,社會將分化成高技術高收入群與低技能低收入群兩極。」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結構性改變的前奏。
AI 將不再是工具,而是勞動力、甚至是決策者(代理式AI,詳MKP第5、6期)之一。從預測市場需求、輔助決策、到生成創意內容,AI 正逐步降低傳統我們認知的人力需求。
【A.I. 提升生產力,但失業衝擊同步浮現】
當生成式 AI廣泛採用時,預估會使勞動生產力提高15%,或年均淨提升1.5%。也就是說,它並非只是一時效率提升,而是長遠來看,能重塑人類整體經濟成長率;但即便 GDP 上升,轉型初期,失業率也可能短期小幅攀升。就如同早期紙本書寫、打字機打字時代進入電腦作業時代一樣。
報告指出,每提高1個百分點的技術生產力成長,失業率可能上升0.3%,不過這種現象往往在兩年內回落,因為中長期看來,人力市場會有足夠調適能力(自適應)與激勵機制(促進人力類型流動/轉型,如當年的電腦工程師、網路工程師,到近幾年興起的AI工程師)。
【這場轉型中,誰是贏家?誰又是被淘汰者?】
- 贏家顯而易見:
AI 整合顧問/系統供應商,如某些公司的技術顧問角色,成了企業將AI實際導入工作流程的關鍵推手。(有follow MKP的應該都知道是哪些公司,此不贅述);各國政府與企業積極構建AI基礎設施,如高速網路、雲端平台、運算中心,也將受益於這場技術轉型。 - 輸家輪廓則更清晰:
傳統中階管理者,其日常工作流程易被自動化AI優化取代。
勞動者個人,若無法快速適應「人機協作」的新工作關係,就可能被邊緣化。這點也可能發生在沒有發現趨勢及未能及時採用新策略(如智慧製造)的中小企業,而且差距會隨著時間推進指數型拉大。
尚在傳統教育系統中的學生可能也是潛在受害者,因為如果他/她所處的教育體系還沒能調整課綱與訓練方向,畢業生可能面臨技能不符合新市場的情況。
經濟學研究進一步指出,在未來,大型的傳統製造、零售與客服等行業會大量淘汰既有純人工職缺,但同時硬體(半導體及其晶片產品)與 AI 基礎建設相關工作卻將迎來增長。
這也是為何法國Teleperformance公司股價暴跌的原因(該公司提供傳統to B的電話營銷等服務,但其客戶已有開始轉向AI語音客服的趨勢,不再需要其他人幫他們打推銷電話);如果持有這檔股票的投資人應考慮出清,因為其很可能已發生價值投資裡賣出的重要理由(基本面遭遇可能無法逆轉的變差)

對於部分產業來說,AI對它們來說不是「工具」,而是「直接競爭者」;就如同一百年前的公文抄寫員在1940年代遇上電腦打字時的狀況,即便他們毛筆字練的再怎麼漂亮,只要無法學習新技能、無法順利轉型,便會被淘汰。
而對於全體人類來說,文字不會消失,只是記錄的方式改變;目前的AI如是,這些所謂被淘汰的工作類型在某些方面沒有消失,只是用另一種形式存在。
第二個例子是工業革命時期手工紡織業的命運:一台機器可替代百名傳統家庭紡織工作者,卻也創造了企業化的紡織廠、物流、管理、設備維修等全新產業。當然對多數普羅大眾來說,實質意義在於更物美價廉的產品(以往只有有錢人家才請得起裁縫師,普通家庭大多只能自己縫製衣服,但紡織工業化後帶來一般人也消費得起的成衣,同時企業也賺進大把鈔票);技術轉型從來不是簡單的取代,而是帶來「新型供需格局」。
同樣,AI 雖會橫掃部分工作,但也有機會催生「AI 工程師」、「倫理驗證工程師」等新職業。前提是企業與教育系統,要提前識別這些新需求,才能避免「中產階級結構性失業困境」。
【更精準的數據觀察:部分肯定,但全景仍不明】
根據 Reuters(路透社)的報導,AI 在發展中國家與美國可能影響 15%~30% 的工作崗位,此比例雖不確定性高,但仍是值得警惕的範圍。
美聯儲則指出,在最保守的估算下,AI 仍可能推動美國每年生產力成長 0.3至1.5 個百分點。
McKinsey(麥肯錫)與 GS(高盛集團)預測,在全球層面,AI 十年內將為人類產值帶來 7 兆美元增長,或每年提升1至3.4 個百分點的全球GDP成長率。
麻省理工的 Acemoglu教授給出的預估更保守,但仍是正數的(10年內提升GDP 1%)。
以股市來講,泡沫往往是建立在真實上的,而如果經濟基本面能支撐股價成長,那泡沫成分就會少一點,但仍有可能在某一天因為不理性的狂歡而衝過頭,我們必須避免成為在那個時間點FOMO(fear of missing out)買高的人。同時成為在泡沫爆裂時敢於在市場恐懼情緒中持續買入的投資人。
【未來十年,你我能做什麼?】
當「Great Displacement」悄然進行,以下幾件事值得每個人思考與準備:
.
.
.
訂閱電子報,了解AI時代來臨時,我們能夠為自己做什麼!
第五期電子報傳送門
第六期電子報傳送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