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2025 年,美國經濟出現了一個令人意外卻又合理的現象──人工智慧資本支出(AI CapEx)首次超越消費,成為推動實質 GDP 成長的最大動力。這背後,反映的不僅是企業對 AI 前景的押注,更是一場結構性力量的轉移:從消費驅動轉向投資驅動。
在這股浪潮的核心,毫無疑問是 NVIDIA。過去幾年,NVIDIA 不只是一家 GPU 製造商,而是成了 AI 時代的「關鍵基建供應商」。有人甚至說,NVIDIA 今天之於 AI,就像當年的石油之於能源、英特爾之於 PC──你無法繞開它。(英特爾只是今天爛掉,但當年剛從仙童半導體改組而成時,確實是與IBM等公司一同為個人電腦領域重要的組成)
但這樣的榮耀與光環,也伴隨著歷史上熟悉的味道:泡沫的味道。
【Cisco 與 NVIDIA:相似的故事,不同的結局?】
許多人拿 NVIDIA 的漲勢,對照 2000 年網路泡沫時的 Cisco。確實,兩者有驚人的相似性:
- 都是各自時代科技基建的必需品(Cisco 的路由器、NVIDIA 的 GPU)。
- 都在一場「技術革命」中扮演不可取代的角色。
- 股價都因為資金湧入而狂飆。

用於資料中心的GPU佔比由NVDA完勝
但不同之處更關鍵:Cisco 的股價跑得比現金流快得多,而 NVIDIA 的獲利至少暫時能跟上股價的節奏。
在 2000 年,Cisco 的本益比(P/E)高達 120 倍,市場完全是靠「未來承諾」在支撐。相較之下,今天 NVIDIA 的每股盈餘(EPS)雖然也伴隨劇烈震盪,但至少與股價上升呈現同步,而不是完全脫節。

NVDA、Cisco之股價與Forward EPS變化圖
換句話說,NVIDIA 的故事暫時還算有「實體支柱」,不像 Cisco 當年那樣空轉,兩者根本差異在於「獲利能否支撐估值」,目前 NVIDIA 暫時跟得上。
然而,這樣的合理性,能維持多久?
Mark給大家一個hint: 假設哪一天,當各大權值股全面高估,小型股票、甚至沒有任何盈利的新創也被高估上天時,就是我們需要更加謹慎的時刻,但至少不是現在。
如果按照市場週期規律,通常每十年會有一次大型修正,2000、2008(-2)、2022(+2),這邊的「十年」不是指絕對時間,而是宏觀週期,若搭配各大AI領域專家表示2030年前後可能實現AGI甚至ASI,那當時發生狂熱引發泡沫修正的機率也很高(時間窗可能落在2030+-2~3,視市場實際情緒與估值而定,此處個人看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當科技占據 35% 的 S&P 500】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科技股如今已經占 S&P 500 的 35% 以上
這比例乍看驚人,因為任何產業若過度集中,往往代表系統性風險提升。
但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就會發現歷史曾經更極端。19 世紀美國的「鐵路泡沫」時期,鐵路公司市值占比高達 63%。那是一個鐵路被視為「現代化基礎設施」的年代,幾乎所有的資本都湧向鋼軌與車廂。結果呢?最後確實留下了龐大的基礎建設網絡,改變了美國的地理與經濟結構,但當非理性狂熱大幅超越實質成長時,許多跟風投資人便在泡沫破裂時血本無歸。唯一能獲利的,只有在狂歡開始前的價值低估時刻便堅定長期持有、絕對高估時停止買入累積資金、泡沫破裂後再以累積之資金持續在多數人恐懼而不敢買入期間持續買進,如此而已。

歷史的啟示也很清楚:產業的長期價值,與投資的短期報酬,可能完全背道而馳。AI 的基建,就像鐵路一樣,註定會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改變世界。但高估時這些股票的價格,能否帶來對應的投資回報,則完全是另一個問題。
【AI CapEx:經濟新循環的引擎】
回到宏觀面,為何 AI 資本支出能在短短幾年超越消費?這其實是三股力量交織的結果:
- 企業競賽心理:每一家科技公司、金融機構、甚至零售巨頭都相信「不投 AI,就會被淘汰」。這種「害怕落後」的FOMO(fear of missing out)驅使他們不計成本加大投資。
.
.
.
訂閱電子報觀看AI資本支出的細節,以及該如何判斷市場可能存在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