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mo發文間接承認自駕發展遭遇瓶頸?特斯拉是否會遭遇同樣的瓶頸呢?#20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技術史上的每一次突圍,常常不是來自一個孤立的發現,而是源自於某種規律被看見、被量化,然後被用來做出理性的投入抉擇。

raw-image

Waymo在今年6月13日發表了一篇短文,名為”New Insights for Scaling Laws in Autonomous Driving”,與其說它是一篇研究摘要,更像是技術指南針,指示了自駕領域的研發方向應是「如何用更多的資料、更多的算力,去買到更可靠的自動駕駛智慧」。換句話說,它把自駕世界裡長久模糊的直覺,證明為可預測的尺度法則。

我想先把最關鍵的事實放在眼前:Waymo用於研究的內部資料集達到約50萬小時的實際行車資料,並觀察到與近年大型語言模型領域類似的情況:當訓練算力、模型規模與資料量以一定比例放大時,運動預測(motion forecasting)和規劃(planning)的性能會以可預測的power-law(冪率,詳註一)方式提升。

這不是政客常談的「更大更好」的空泛口號,而是有數據、有曲線、能被用來做資源配置的實務結論。


讀這個結論時,有兩個直覺要被拆解。

第一,尺度法則在語言模型領域已被反覆驗證,但自駕系統涉及到動態交互、長期因果與安全性要求,情況看似更複雜;當把這個複雜的「場景互動」放進非常大的真實世界資料裡驗證,結果表明,即便面對道路上的不可預期與邊緣情形,「更多資料 + 更多算力」的組合,依然能帶來可量化的效力提升。換句話說,面對實際交通的混亂與人性的任性,統計規模仍然會把我們原以為不可預期的部分轉化為可學習的模式,進而改進AI的閉環(close loop)駕駛行為。

第二,則是關於部署的兩難:如果「大就是好」,那麼小公司、傳統車廠或新創如何競爭?Waymo 的研究也提供了實務方向:在推理(車載執行)階段,可以透過統計學上抽樣(sampling)、群集(clustering)或ensemble-distillation(即蒸餾技術,類似中國年初deepseek的原理)等技術,將大型模型的智慧萃取到較小、可跑在車輛端的模型上,使得實際落地的成本與延遲不至於完全被高資源門檻封鎖。

但他們也提醒:當模型與資料都放大到某個點,大模型在效率上會有反超優勢——也就是說,規模優勢會在某些情況下變成持續性的護城河,如特斯拉的FSD。這對行業競爭格局有長期影響。


對企業戰略與決策者而言,其實用價值在於「可預測的投資邏輯」。

發展AI的企業,其CEO可以自問三個關鍵問題:

  1. 要收多少資料回來才符合power-law預期的CP值?
  2. 訓練算力硬體投資和資料收集投資之間的比例應該如何調配?
  3. 在何時把模型壓縮到車輛端(走「邊緣運算」)、何時維持雲端推理(走「中央運算」)才是最佳折衷?

而實驗已經告訴我們,這些都不是靠直覺或感覺能決定的議題,而是可以用尺度曲線量化、預測並形成績效指標。


當然,任何尺度法則都不是萬能的護身符。

研究的外推性有其邊界:以Waymo的實際駕駛紀錄而言,除了數據量比它還多的特斯拉(估計至少3200萬小時的真實駕駛數據),其他公司若無法取得類似品質與多樣性的數據,單純靠公開資料或模擬可能無法復刻同等效果;單靠模擬的資料更須小心AI幻覺的情況,尤其是在自動駕駛的議題上。

此外,安全驗證、法規合規性與倫理考量,仍然要求在技術提升之外進行謹慎的制度設計,這些面向是Scaling Laws無法直接替代的管理命題。

這些不確定處,乃「實務上的外推風險」,會成為其他自駕競爭者在投入前需要做的嚴格成本效益與可獲取資料品質的評估。更大的可能性,是這些潛在競爭者(如傳統車企)在評估完後,可能會發現比起自己開發,通過付費取得FSD的使用授權可能會是成本效益更高的方式,這也會在將來形成特斯拉的營利模式之一;如同有些公司因為算力晶片的代價高昂,而選擇直接租用Nebius或CoreWeave 的服務等。

總之,Waymo此次的學術文章,把自駕的研發議題,從「靠人類工程師抓邊緣情況」的傳統戰場,拉回到一個可量化、可規劃的理性場域。對於想在自駕或未來機器人的agent AI領域採取行動的企業來說,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scale(規模化)」,而是「如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去scale,並同時建立把大模型能力安全落地到邊緣硬體(如車輛)的技術路徑」。


Waymo發布的這篇文章,雖沒講白,但某種程度上是自打嘴巴,意即它是間接承認「Level-5自駕的實現,還是得靠純視覺AI路線」,因為傳統感測器+HD map路徑,礙於成本高昂,是難以規模化的,而在AI時代,規模化的速度又將影響數據取得的速度從而反過來拖慢AI訓練的成效,這點從Waymo發展至今已經超過16年,但特斯拉不到3個月覆蓋面積就即將超越它便可略窺一二。

而其實waymo母公司Google在早年(2008~2009)也做過純視覺end to end自駕模型的開發嘗試,但因為沒有足夠巨量的真實駕駛視覺數據,所以宣告失敗,也因此讓他們在早期否認了純視覺自駕模型的可能性,因而導致長遠的技術路徑選擇錯誤,並且由於沉默成本效應,Waymo現在也幾乎不可能再回頭(就算回頭了真實數據也還是遠遠不夠),更何況特斯拉從FSD 13之後,還納入了道路聲音數據來做訓練,會在模型訓練上繼續跟對手拉開差距,畢竟人類開車本來就是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特斯拉的車不但有八個鏡頭,麥克風也從2018年式的一個,到現在依車型有2或3個。

如同Waymo該篇研究自述的,在訓練算力固定的情況下,要達最佳效果,模型參數量應以約1.5倍速度增長於資料量。而特斯拉FSD 14就將比FSD 13提升十倍的參數量,這是Waymo遠遠望塵莫及的。

故就像Mark在將近一年半前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前一期)預言過的,「特斯拉會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開發出L5的公司」

連特斯拉前AI工程師都表示:純視覺技術難!非常難!


但就如我一直信仰的一個道理「在這個世界上,能解決多大的問題,就能賺多少的錢」,賺多少錢就會反應在財報上,財報成績會反映到估值,股價長期而言又是跟著估值走的。

你唯一應該擔心的,是你在一家公司尚未爆發前,沒有買足足夠的籌碼(如同PLTR),但通常在那種爆發點尚未到來之前,單純從財報也很難看的出來,因為很可能就還沒開始賺錢,所以這時候,除非基本面質性分析做的足夠深入,你才有可能正確的買在爆發前,從而實現長期爆發式資本增長。這也是MKP想帶給大家的「硬核科技質性分析」的深度價值。

孫子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即強大的後勤基礎是作戰衝鋒的基本,而Mark認為,任何的科技業也是這樣的,「技術先行」(非指技術分析的技術,是指硬底子科技技術,此處稍做澄清避免大家會錯意),否則根本不用期待後續會有什麼爆點,更甚者,沒有任何技術的股價增長,那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沒有別的,那就是泡沫!

Alphabet(GOOGL)在其財報裏,是把Waymo放在”other”這個項目裡的,因為它只是子公司,沒有獨立揭露營運細節的義務,根據實際情況推測,因為成本過高,Waymo很可能是賠錢的,也因此GOOGL把它放在other裡(other也還有其他的包在裡面)就可以去稀釋掉不利訊息。我現在比較希望的,是GOOGL能懸崖勒馬,放棄已經要輸掉而且不可能贏的戰場(導因於技術路徑錯誤),把這部分的資金、人力,轉回其真正賺錢的本業。


〖註一〗
所謂冪律,簡單講就是「input增加,output提升的速度」,通常畫出來是一條彎曲但穩定預測曲線;可以計算邊際效應(因到了某個規模,繼續加算力或數據的邊際效益會變小,但換言之,先「抵達終點」的人就有先行者優勢去搶占市場規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克觀點Mark’s point——超越財報、深入質化基本面
3會員
32內容數
用專業、通俗的方式,講解大眾與分析師常忽略的質化「硬底子知識」,以幫助判斷企業的真正競爭力。 我們著重於「觀點深入」、「拆解核心」、「科普但專業」,致力於幫助大家瞭解"你到底買了甚麼" 同時也不定期發送重要的投資資訊、產業趨勢、科技方向,以及價值投資觀念解析。
2025/08/22
本期電子報來談談最近屢屢受挫的特斯拉,特斯拉從去年起進入谷底,一方面受到中國平價電動車的打擊,另一方面市面上亦不乏對電動車嗤之以鼻的聲音,究竟電動車的未來在哪?特斯拉又能否突破目前困境?
Thumbnail
2025/08/22
本期電子報來談談最近屢屢受挫的特斯拉,特斯拉從去年起進入谷底,一方面受到中國平價電動車的打擊,另一方面市面上亦不乏對電動車嗤之以鼻的聲音,究竟電動車的未來在哪?特斯拉又能否突破目前困境?
Thumbnail
2025/08/22
本期電子報將當紅的兩個AI(Gemini vs. Chatgpt)進行比較,從模型本質、資料庫大小到硬體基礎設施,深入解構Gemini與Chatgpt的根本差異及未來競爭力。
Thumbnail
2025/08/22
本期電子報將當紅的兩個AI(Gemini vs. Chatgpt)進行比較,從模型本質、資料庫大小到硬體基礎設施,深入解構Gemini與Chatgpt的根本差異及未來競爭力。
Thumbnail
2025/08/19
本期電子報來談談Robotaxi近期的進展,除了在德州奧斯汀擴大營運規模外,Tesla也正計劃在其他州插旗,相較於Waymo的光達+高精地圖的技術,特斯拉的AI+純視覺似乎更具優勢。
Thumbnail
2025/08/19
本期電子報來談談Robotaxi近期的進展,除了在德州奧斯汀擴大營運規模外,Tesla也正計劃在其他州插旗,相較於Waymo的光達+高精地圖的技術,特斯拉的AI+純視覺似乎更具優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Tesla一直強調自己是AI公司,EV的銷量成長慘淡,能源業務爆發,馬斯克畫出的大餅該如何估值?
Thumbnail
Tesla一直強調自己是AI公司,EV的銷量成長慘淡,能源業務爆發,馬斯克畫出的大餅該如何估值?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特斯拉自動駕駛硬體版本的演進,包括 HW3.0、HW4.0 硬體版本在臺灣的抵達和消費者的選擇,硬體與軟體的協同發展,各版本晶片的技術規格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對於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有興趣的讀者具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特斯拉自動駕駛硬體版本的演進,包括 HW3.0、HW4.0 硬體版本在臺灣的抵達和消費者的選擇,硬體與軟體的協同發展,各版本晶片的技術規格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文章內容深入淺出,對於對特斯拉自動駕駛有興趣的讀者具有參考價值。
Thumbnail
福斯大舉投入新一代電動車與汽車軟體,Waymo開放舊金山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市場仍將關注今年AI車用與自動駕駛,昨日市場輪動震盪並以科技股主要表現,債券維持表現,整體維持中性偏強,靜待市場表態格局。
Thumbnail
福斯大舉投入新一代電動車與汽車軟體,Waymo開放舊金山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市場仍將關注今年AI車用與自動駕駛,昨日市場輪動震盪並以科技股主要表現,債券維持表現,整體維持中性偏強,靜待市場表態格局。
Thumbnail
如果你近期考慮投資或加碼特斯拉(TSLA),兩個關鍵時點必須先在心裡有個底。一是 6 月 13 日股東會,股東們同不同意馬斯克的績效獎勵方案;二是 8 月 8 日特斯拉將公布 RoboTaxi。若馬斯克因獎勵案不過而離去,特斯拉價值絕對大打折;FSD 更新能讓我們一窺 RoboTaxi 發展…
Thumbnail
如果你近期考慮投資或加碼特斯拉(TSLA),兩個關鍵時點必須先在心裡有個底。一是 6 月 13 日股東會,股東們同不同意馬斯克的績效獎勵方案;二是 8 月 8 日特斯拉將公布 RoboTaxi。若馬斯克因獎勵案不過而離去,特斯拉價值絕對大打折;FSD 更新能讓我們一窺 RoboTaxi 發展…
Thumbnail
這陣子特斯拉在自動駕駛發展上,有著許多的動態,包括FSD 宣布免費試用 1 個月、Elon 飛訪中國大陸推動 FSD、FSD V12.4 即將推出等等。因此,我們來聊聊 RoboTaxi 何時、如何問世…
Thumbnail
這陣子特斯拉在自動駕駛發展上,有著許多的動態,包括FSD 宣布免費試用 1 個月、Elon 飛訪中國大陸推動 FSD、FSD V12.4 即將推出等等。因此,我們來聊聊 RoboTaxi 何時、如何問世…
Thumbnail
產業新聞:4 則 杭州成中國首個開放自駕車上路的城市!5/1 已率先上路 美國科技巨頭轉向墨西哥生產人工智慧設備 日本擬加嚴半導體管制,北京警告將嚴重影響經貿 G7成員國達成協議 2035終結燃煤發電 📝文章:在你背後的主管,會是你不在場時最好的代言人嗎?
Thumbnail
產業新聞:4 則 杭州成中國首個開放自駕車上路的城市!5/1 已率先上路 美國科技巨頭轉向墨西哥生產人工智慧設備 日本擬加嚴半導體管制,北京警告將嚴重影響經貿 G7成員國達成協議 2035終結燃煤發電 📝文章:在你背後的主管,會是你不在場時最好的代言人嗎?
Thumbnail
首先之前的新聞相信大家都有看到,而特特迎來第二波暴漲(第一波是財報後),那特斯拉FSD在對岸批准推出,果然迎來了一些特黑們大放厥詞,但比較有趣的是網美似乎沒有查清楚對岸高階自動駕駛市場,目前對岸高階自動駕駛市場早就捲到不行,特斯拉FSD根本是不進不行了… 首先先看圖: 對岸去年高階智能NOA的市
Thumbnail
首先之前的新聞相信大家都有看到,而特特迎來第二波暴漲(第一波是財報後),那特斯拉FSD在對岸批准推出,果然迎來了一些特黑們大放厥詞,但比較有趣的是網美似乎沒有查清楚對岸高階自動駕駛市場,目前對岸高階自動駕駛市場早就捲到不行,特斯拉FSD根本是不進不行了… 首先先看圖: 對岸去年高階智能NOA的市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在上一篇科技巨頭解碼中,我們重新盤點了特斯拉的電動車與能源業務的長線展望,提出了較有可能的未來路徑。而在本篇,Miula 將會針對特斯拉的服務業務、FSD 業務,以及 Optimus 人型機器人業務,做出我目前對於其長線發展的預測。
Thumbnail
在上一篇科技巨頭解碼中,我們重新盤點了特斯拉的電動車與能源業務的長線展望,提出了較有可能的未來路徑。而在本篇,Miula 將會針對特斯拉的服務業務、FSD 業務,以及 Optimus 人型機器人業務,做出我目前對於其長線發展的預測。
Thumbnail
特斯拉的最新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P)更新再次點燃了公眾對於科技進步與個人自由之間微妙平衡的討論。這一更新本意是為了增強駕駛安全,防止自動駕駛功能的濫用,但卻讓不少車主感到了“作繭自縛”。
Thumbnail
特斯拉的最新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P)更新再次點燃了公眾對於科技進步與個人自由之間微妙平衡的討論。這一更新本意是為了增強駕駛安全,防止自動駕駛功能的濫用,但卻讓不少車主感到了“作繭自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