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師!醫師開這個阿斯匹靈給我,為什麼藥袋上寫說要空腹飯前吃?阿斯匹靈不是會傷胃嗎?會不會印錯了?」
某天下午一位頭髮花白的阿嬤焦慮地拿藥帶來問我。
「阿姨,我幫您確認一下醫師的處方喔.....醫師是開飯前吃沒錯,您不用太擔心。醫師開給您的這種阿斯匹靈是一種叫做腸溶劑型比較特殊的設計,飯前吃是沒有關係的喔~」我回答道。
阿嬤仍舊不放心地反覆確認了許多次,這才離開藥局。
***
「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這句廣告詞深植人心,反而讓許多人對於阿斯匹靈這個藥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會傷胃!」
然而,低劑量阿斯匹靈又是醫師常用於降低心血管風險的慢性病用藥,為了減少胃部不適的副作用,藥廠製作了「腸溶劑型」。但這種特殊劑型究竟該怎麼吃才正確呢?讓我們來看看吧!
首先,我們先認識什麼是「腸溶劑型」?
「腸溶劑型」,顧名思義就是讓藥在抵達腸道才會溶解的特殊設計。會設計這種藥劑可能原因是要減少藥物在胃部造成的刺激、藥物本身容易被胃酸破壞、或希望藥物不要過早釋放出來等等各種目的。就結果來說也就是吞服後在胃中都不會溶解釋出藥物,直到小腸才會將藥物釋出。
而開頭阿嬤吃的阿斯匹靈就是為了避免藥物對胃造成刺激,因此製成了腸溶劑型。
「腸溶劑型」怎麼辦到的?
簡單來說,我們的胃因為有胃酸,所以是呈現酸性的狀態,而小腸的腸液則是鹼性。因此腸溶劑型就是將藥物外包裹一層特殊的膜衣或膠囊,在酸性環境中不會溶解,但到鹼性環境中就會溶解。這樣就可以達到抵達小腸才會釋出藥物的目的。
「腸溶劑型」該怎麼吃?
就算是醫師的處方,也可以看到開立各式各樣的服用時機:「AC(飯前半小時)」、「PC(飯後半小時)」和「CC(飯後立即服用)」。

假設在沒有其他藥物或外在影響下,究竟腸溶劑型的藥物在什麼時間吃最為合理呢?
在空腹狀態下,人體的胃酸pH值大約在1~2左右,進食後因為外來食物稀釋,pH值上升至4.5,最後隨著時間大約3~4小時後pH值再慢慢降回1~2左右。1
從前一點可以知道,一般來說腸溶劑型越偏鹼性越容易溶解釋出藥物,因此理論上飯前半小時胃酸是最酸最酸的狀態,理論上最能理想達到「腸溶」的目的。
還有什麼可能影響「腸溶劑型」的作用?
- 吃藥時搭配制酸劑(如:胃乳片、胃散、胃乳)因為都是鹼性藥物,可能讓胃酸pH值上升,而使藥劑提早釋出
- 將腸溶錠切半或磨碎或將膠囊中的腸溶顆粒破壞,會使外面的包膜破損而失去腸溶作用。
相關研究
空口推測無憑,但確實有人針對腸溶劑型的阿斯匹靈服用時間去做研究。這篇2017年的中國研究讓受試者每天服用一顆100mg的腸溶阿斯匹靈,結果顯示餐前和睡前服用的組別胃部不良反應明顯低於隨餐和餐後組別。且餐前和睡前組的胃病比率也較隨餐和餐後組低。因此研究者認為服用最佳時機是飯前三十分鐘與睡前。2
然而,阿斯匹靈對於造成胃損傷的機制可分為兩種,一是因為藥物本身酸性造成急性化學性的黏膜刺激,另一種則是長期不可逆地抑制環氧合酶-1(COX-1)造成的胃黏膜損傷。 有研究指出,在8週的治療後,服用腸溶阿司匹靈的患者中,有56%出現了內視鏡下可見的黏膜病變;而在服用普通阿司匹靈的患者中,此比例為63.6%。兩者之間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3
簡單來說,腸溶劑型的阿斯匹靈雖然可以減少服用當下的胃部刺激,但長期來說無法有效防止胃黏膜損傷。
總結
- 腸溶劑型是為了特定目的讓藥品到腸道才釋放出來的特殊劑型
- 在沒有其他特殊影響下,通常空腹狀態(飯前30分鐘或睡前)下服用較能完整發揮腸溶的目的。
- 服用腸溶劑型不可併用制酸劑或破壞原本腸溶包膜(切半、磨粉)。
- 腸溶劑型雖能減少直接的胃刺激,但無法有效預防長期使用造成的胃黏膜損傷。
👉喜歡我的文章嗎?點我贊助!讓我有更優質的產出:
了解多社區藥局的五四三優質內容: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harmacy543
IG:https://www.instagram.com/cpharmacy543/
Podcast:Apple podacst或Firstory
我的電子書:
《孕婦營養錦囊》(Coming soon...)
參考資料:
- Jerry D. Gardner, et al. Measurement of meal-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by in vivo gastric autotitration. J Appl Physiol (1985). 2002 Feb;92(2):427-34.
- Guo W,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dverse Gastric Reactions and the Timing of Enteric-Coated Aspirin Administration. Clin Drug Investig. 2017 Feb;37(2):187-193.
- Chowdhury, A., Ganguly, G., Chowdhury, D., Santra, A., Gupta, J. D., & Roy, T. (2001). Gastro-duodenal mucos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low-dose aspirin therapy: a prospective, endoscopic study. Ind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20(6), 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