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佛陀住在王舍城(Rājagaha)附近的鷲峰(Gijjhakūṭa,讀音:吉佳古搭,傳統譯名:靈鷲山)山頂。 那時,天神之王薩迦(=帝釋天)來到佛堂身邊,向佛陀禮敬之後,站在一旁,以偈言問道: Yajamānānaṁ manussānaṁ 舉行祭祀的人們 puññapekkhāna pāṇinaṁ 祈求能獲得福德 Karotaṁ opadhikaṁ puññaṁ 作為輪迴的助緣 kattha dinnaṁ mahapphalan 佈施誰得大果報 佛陀以偈言回答:

佛陀法語 | 關於佈施
Cattāro ca paṭipannā 四種行於正道者 cattāro ca phale ṭhitā 以及四種已熟果 Esa saṅgho ujubhūto 這就是正直僧團 paññāsīlasamāhito 勤修戒定慧三學 Yajamānānaṁ manussānaṁ 舉行祭祀的人們 Puññapekkhāna pāṇinaṁ 祈求能獲得福德 Karotaṁ opadhikaṁ puññaṁ 作為輪迴的助緣 Saṅghe dinnaṁ mahapphalan 佈施僧得大果報 ----
佈施,是佛陀所教導的善業的第一條,目的在訓練我們的心願意『捨』 願意『捨』的時候,救贖開始鬆開輪迴的繩結的時候。 因為一切的「生」來自於「貪愛」、因貪愛而產生「追求和慾望」、這代表了「有」了行動目標和動力,接著就是為了這個目標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在此過程之中,就會有樂愁悲苦憂惱,然而當一切滅去後,又因為貪愛和執著,又產生了新的一輪。 願意「捨」,代表已經知道問題的癥結在於「想要」或「保有」的執取欲望,也就是是貪與瞋(因為無法保有,於是產生不滿)。 而捨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捨去透過身體可感知的物質、一部分是捨去心中的「我」。 當然最治根的方法,是捨棄「我」,達到「無我」 但是這並不容易,因為這是數不清的輪迴以來的習慣傾向,就像是一輛失速列車,沒有辦法一下子就煞車得了。 所以從「身外之物」開始學習能捨的心,是比較合理的方法。 此外,捨也是一種與他人分享的善意,可以消除「我」,以及因為「我」而產生的「你/他」概念,進而達到真正的無我和無他,一切平等的境界。 這是因為從最根本的組成分子來說,每個生命,都來自緣起,來自其他的條件支持而存在,沒有任何一種生命形態是不需要其他條件而產生、而持續。 這也可以訓練我們要知足與感恩。 佈施,是一個可大可小的話題。 在許多經典中都可以看到佛陀以不同方式和比喻來教導,可見其重要性!----
順道一提,最近剛好適逢傳統習俗稱之的「鬼月」。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中,沒有「普渡」的說法,因為佛陀所說的鬼界眾生,只有少數成為『他施餓鬼』(Paradattūpa-jīvika-peta,意譯:依靠他人施捨的物品而存活的鬼)但是,他們想要的是『功德』,而非『物質、供品』。 而人們認為的普渡求財,在巴利三藏中,也是不完全合理的狀況,因為絕大部分的鬼界眾生,是因業報而活,其業報的優劣差距極大,有過得很好的鬼、有些可能還是有鬼僕、鬼妻、有宮殿、有超能力的夜叉,也有只能靠吃廢棄物維生、或根本永遠吃不飽的尖嘴餓鬼... 或許因為果報成熟,某些人類剛好在普渡時,許願發財、且因緣成熟,所以有發財好事發生。 但若是沒有看清楚因果關係,就妄自做出錯誤的等號連結,還以此宣傳、徹底奉行錯誤的做法,那麼便是一種不明緣起的愚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