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onica Bigmini F - FUJI Premium400
後來發現,回想自己的底片菜雞進化史,從一臉懵到略懂皮毛,過程比想像中還有趣。 就像一不小心踩進坑裡,暫時也不想爬出來。把這些歷程整理成像筆記一樣的東西,萬一哪天退坑了,或是真的連坑都沒得躺,也算給自己留個證明。就像學生時代的筆記一樣,雖然字醜,但也是曾經用心對待過的印記。
於是決定把這些知識內容組織,用簡單的方式分享在這邊。自己能夠摸索解惑的,路過看到的各位也一定可以輕鬆吸收。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起來點不一樣的浪漫。

minolta_TC1 - Kentmere200
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年代的產物|到處都是底片沖印店
「底片攝影」是上個世紀影像紀錄的主要方式。在還沒有數位化年代,底片沖洗店就像是銀行郵局一樣,是民生必備店家之一。小時候跟著媽媽一起去相館洗底片,再拿著單子回去領一包洗好的照片回來。興奮地在家一張張整理照片,邊看邊放進相簿裡。大家對著照片討論,誰的表情好笑、誰拍照又眨眼,一起沈浸在回憶的時光裡。
隨著科技的演進數位相機問世,其即時及方便性,漸漸取代底片成為記錄生活的方式。如今智慧型手機無論拍照及錄影,都可以有高品質影像,但為什麼還是依舊有一群人熱愛「拍底片」呢?

Olympus Mju2 - Lomography400
「類比Analog」還是「數位Digital」|本質上不同,各有千秋
相對於數位(Digital)的概念現代人比較好理解,但對於類比(Analog)的認知,自己當初也都在一個模糊的理解狀態。
類比是指資料以連續性的訊號或資料形式,變化過程是連續而不中斷的。簡單說可以是模擬現實世界的物理變化,例如手錶的指針、黑膠唱片的溝紋等。數位則是透過數字紀錄,離散性、量化的表示方式。例如MP3將聲音壓縮成0與1的組合、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使用像素二進制0和1表示紀錄。
兩種方式所產生的影像,除了呈現出不同感覺外,在應用上也各有不同。數位強調便利性、後期檔案處理及修改有更多靈活操作空間。底片對於光線、構圖、曝光等攝影知識有一定的基礎認識,拍完之後等待沖洗顯影,也多一層心理上的期盼跟儀式感。

Contax T2- Kodak Portra400
當底片沖洗變成「電子檔案」|這樣跟數位有什麼不同?
「底片拍完變成數位檔案,那用數位相機拍不就好了?」這是在工作時算是常常遇到的問題。
我喜歡用比喻的方式說明:藝術出版品把像是水彩、素描作品等不同媒介材質的創作印在上面。同樣轉換成數位檔案後印刷,我們還是可以分辨出,作品所使用的材質,跟其表現出的痕跡。
在數位化之前,底片沖洗顯影後直接在暗房放樣印相,整個流程都屬於類比。後期底片掃描成電子檔案,就變成「類比到數位的轉換」。除了便於保存之外,也還是可以看出類比的痕跡。在社群網路時代,也增加傳播的便利性。讓更多人了解及欣賞,也同時進一步延伸再創作的可能性。

富士即可拍400
享受慢下來的儀式感|踏上「這不像手機拍出來的照片」的旅程
當初因為工作需要,而開始嘗試了底片相機。與小時候為了交作業不同,面對握在手上有份量的質感,在網路上查詢著每個部位的名稱、使用方式,小心翼翼地按下快門。整個過程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透過小小的觀景窗,框出想要定格的瞬間,內心真實感受到拍照的趣味跟期待。
漸漸開始接觸不同類型的底片相機,不只是學會如何使用,也增加了基本的攝影知識。隨著一張張喜歡的畫面累積,更推進自己想要嘗試更多相機、拍下更多畫面。無論用數位還是底片,都是紀錄著生活的一切、日常周遭的變化。沒有絕對的優劣,有的是想要留下那一瞬間的初心。

Olympus mju ll - Kodak Gold200
《底片菜雞筆記》接著會整理自己學到的小知識,還有自己踩過的坑。無論你出生的年代是否已進入數位時代,都可以跟著一起,體會這個充滿儀式感的「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