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洲刺圈龍復原圖(圖片來源:Connor Ashbridge,採用 CC BY 4.0 授權,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在侏羅紀中期,北非摩洛哥的平原上生活著一種樣貌奇特、身披重甲的恐龍,非洲刺圈龍(Spicomellus afer)。其化石的發現不僅是最早的甲龍類化石記錄,更是把甲龍這個群體的演化歷史往前推進了至少3,000萬年。這項新發現大幅改變了古生物學家對甲龍尾部武器和身體裝甲演化的理解,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恐龍身上那些繁複結構的用途。
甲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類鳥臀目恐龍。牠們是四足、身軀寬闊的植食性動物,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出沒於白堊紀北美洲擁有巨大尾槌的大腹甲龍(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甲龍全身覆蓋厚實的骨板,背上和四肢佈滿骨質鱗甲與棘刺。然而,這群恐龍在侏羅紀早期到中期的化石紀錄極為稀少,對於牠們初期的演化階段我們幾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偶爾古生物學家曾發現部分零散的證據,像是在英國牛津泥層(Oxford Clay Formation)挖掘到的竊肉龍屬(Sarcolestes)之少量牙齒與骨板,以及白石灰岩層(White Limestone Formation)的未定種甲龍牙齒,才勉強能確定甲龍在這段時期可能已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