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生態系統中各物種間的交互作用,對於理解整個生態系的功能演化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化石通常很難保存相關資訊,這是因為多數化石紀錄著重於生物的個體形態,而無法顯現出與同生境其他物種之間的交互關係。 本次研究則是發現了一個樹皮底下的微型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被包含在來自緬甸的克欽琥珀礦內,年代上屬於白堊紀晚期。 近年來緬甸克欽琥珀有著許多重大的發現,揭示各種白堊紀無脊椎動物的捕食互動演化,比如隱翅蟲幼蟲、螳螂、草蛉等都有特化用於捕獵的部位。與此同時,草蛉幼蟲、竹節蟲、某些直翅目昆蟲等則在避免被捕食的過程,演化出擬態的能力。 不過上述這些例子,大部分都只表現出一小面向,畢竟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除了頂級掠食者以外,大部分掠食者幾乎都會同時身兼被捕食者的身份。在這次研究中描述的新屬種則就同時具有攻擊與防禦的特化,讓我們可以更加了解當時複雜的生態系統。
鍬腹谷盜屬 Rutrizoma
鍬腹谷盜是鞘翅目谷盜科的新屬,具有金屬藍的結構色。其顯示出特化的捕食形態,身體細長、鞘翅縮短,適合穿梭於樹木之間的裂縫,強壯的上顎也非常適於攻擊獵物。同時其腹部末端的背板則特化出傾斜的結構,基於現代甲蟲的相似結構具有防衛天敵的用途,因此也可以判斷鍬腹谷盜擁有該結構也是為了防禦更大型的掠食者。 目前該屬擁有兩個物種:

多氏鍬腹谷盜標本照片 Li, Y.-D et al. 2025
模式種多氏鍬腹谷盜 Rutrizoma donoghuei

皮氏鍬腹谷盜標本照片 Li, Y.-D et al. 2025
與皮氏鍬腹谷盜 Rutrizoma pisanii 兩個物種之間的差異主要是體型跟腹部末端斜背板邊緣的形態。多氏鍬腹谷盜的體型較小,體長約4.1毫米,背板邊緣具有葉狀突起。皮氏鍬腹谷盜的體型則較大,體長約5.4毫米,背板邊緣平滑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