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只能以「Tech World」 的名稱出現在大阪世博,
儘管必須隱身在技巧性模糊下的名稱背後,
儘管排隊近90分鐘,
儘管出館後還是有著一種「被迫去國家性」的遺憾。
無論如何,
進去參訪「台灣館」就是滿滿的感動。
Tech World就是TaiWan
還記得上一篇提到排在前面的母女,她們的孩子回到隊伍後,便常常聽到母女對她們的小孩們提到 Taiwan。
可惜大叔聽不懂日文,不知道她們對小孩說些什麼;
但大叔相信這些同樣也排隊90分鐘以上的非台灣人,都知道這個館介紹的就是台灣;
台灣就是世界科技的中心。
生動、互動、感動
在有限能進去參觀到的幾個館,大多數都有生動的影音內容介紹;
但我們的台灣館多了更多與參訪者的交流與互動,如:
- 一進門就配戴的智慧手環,可以紀錄參訪者過程中的生理量測數據,推測其可能的喜好,在離館前推薦到台灣觀光的旅遊清單。
- 可以用手觸摸平板電腦,孕育蝴蝶,最後彈出手指,讓它飛上去。
- 結合動態互動感測技術,觀者可以揮手、觸碰,與「晶片牆」互動,好像是所有參訪者一起打造出一個光明的未來。
以上幾項是大叔比較印象深刻的,應該還有更多。
出館後,父子交換心得,我們都有滿滿的感動。
生為台灣人,值得驕傲。
如果你熟知台灣半導體的發展史,
或者你有看「造山者-世紀的賭注」的紀錄片,
又或者,年輕時為了電腦曾流連在光華商場 (p.s. 不是買盜版光碟的那種😅😅)
至少,你手上多少有台灣科技股的股票吧,
都可以知道台灣科技的成就,真的是得來不易。
前人的深謀擘劃、披荊斬棘,
又有多少台灣頂尖工程師的投入,燒腦、燒肝、前仆後繼,
加上上天的眷顧,天公疼憨人,
時運、機運、人運,才有今天這番的榮景。
兒子也是理工科系,
將來也很有可能走在這條前人鋪好的路上,
為台灣的榮景繼續打拼。
什麼是國家
「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的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對於「國家」的定義並非是傳統政治學中談到的「領土、人口、政府」三元素。他用一種更宏觀的框架「人類集體想像」與「虛構秩序」來解釋什麼是國家。
國家是一種「想像秩序」
哈拉瑞認為,國家(就像宗教、金錢、公司一樣)是人類共同想像的產物。
它並不是一個有形的自然存在,
而是一種依靠人類大規模的集體信任和敘事所維繫的「虛構秩序」。
國家依靠「群體間的共同信任」
哈拉瑞認為國家能運作,因為人們普遍相信國家的存在與其合法性,例如:
公民相信護照能代表國籍;
人們相信法律具有約束力;
或是軍人、警察願意為「國家」而服從與行動。
這種信任不是建立在個人之間的直接熟識(如家族、部落),而是依靠抽象的制度與符號。
國家與「法律、制度、故事」的綁定
哈拉瑞特別強調,國家不是單純的武力或地理概念,而是一套複雜的制度化虛構:
法律、憲法、國旗、國歌、鈔票上的象徵,都是人類透過「故事」塑造出來的共同信仰。國家的力量來自於大多數人相信這些故事,並願意遵守其中的規則。
國家的角色:維持大規模合作
依據哈拉瑞的史觀,國家是人類能夠跨越小規模部落,進入龐大帝國、現代國際體系的重要基礎。它讓數百萬甚至上億的人,可以彼此信任、合作,而不需要完全地彼此認識。
台灣NO.1
在國際舞台,我們往往無法以「主權國家」的名義參與,
常常只能以Chinese Taipei或某種模糊身份出現。
從哈拉瑞「虛構秩序」的觀點來看,
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我們已經擁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故事」;
我們的民主制度、護照、貨幣、科技與文化成果...等等。
只要我們相信並實踐,這個「國家」就是正在運作中。
不喜歡看政治新聞,也不喜歡談政治;
但大叔相信,「富裕」是很重要的。
你願意生長在一個在聯合國有席位,
但整體社會窮得要命、政府貪腐或是軍人專政、
人生沒有希望、沒有明天、每天只能求溫飽的國家嗎?
錢與科技能解決很多事情;
不能解決的事,更多的錢、更尖端的科技也有辦法緩解或慢慢解決。
看完台灣館,真的感動滿滿,大叔的稅算是沒有白繳(雖然真的交得不多😁😁😁)。
總結:
台灣真的很棒,我們要好好的愛護它,不要天天吵架😁😁😁。
大叔覺得台灣No.1,不是指台灣就全都是第一名,
但台灣人民所建構的這個國家的故事,
肯定是「獨一無二」NO. ONE的存在在這世界上。
生活在台灣這麼好的資源,我們可以多從事些讓生活、生命更美好的事;
旅遊、美食、寫作、學習新知、學習科技運用、運動、投資、看戲......,
有好多事可以做,繼續享受生活、充實生命、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