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閱讀習慣幾乎出現在我每年的計劃養成的清單中,每次都是開場大 結尾虛,經過幾次的失敗後,不免生出我是不是不適合閱讀這樣的想法,成功人士的影集自傳中一定有閱讀這個習慣,比起網路文章我更喜歡看紙本書籍,更有咬文嚼字的味道,要如何有效率的閱讀並擷取屬於自己的精髓呢? 一次的日文課老師推薦的書籍《雪球速讀法》作者 :宇都出雅己,對於想要快速有效學習的我來說非常適合。
今天要讀的是這本: 雪球速讀法

圖片來源:博客來
八大心法

雪球速讀法8步驟
1. 書本封面
每次買書都被封面書名吸引,回到家就興奮地打開內容一探究竟了嗎?最後花了好長時間讀完卻不知道重點是甚麼,這是我的寫照,作者寫出這點,拿到書時好好觀賞封面上的書名、副標、圖文等,也是閱讀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會把閱讀這本書可以得到的重點資訊呈現在書封上,"書名"、"作者"、"本書重點綱要"這些都是當初購書的原因,好好把玩,如果可以對書名做幾個提問會更加深印象,如: 為什麼書名取雪球速讀術? 速讀方法有幾個步驟? 一般人也可以使用嗎? 有限制閱讀書籍嗎?還是各個場合都可以呢?。
2. 目錄章節

圖片來源:pexels
章節就像是遊戲闖關,對哪一關有興趣就先哪打一關,沒有非要重頭到尾看完的道理,如果不感興趣也不一定要闖關,又或者讀完其他章節突然產生興趣,再回來闖關也不遲,對我來說這關就像「先吃想吃的」一本書二、三百頁也許很快就能看完,但若是字典你可就不會重頭看完吧! 一定是先找到你需要的資訊。
把章節當作字典一樣找查吧!
3. 前言後記

圖片來源:pexels
前言引人入勝 ;後記耐人尋味,正所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原文是唐代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前言是已經讀過書的前輩們所寫的心得,推薦這本書閱讀後為他們帶來了甚麼,後記是作者寫給讀者的,希望能夠為在讀這本書的你帶來甚麼,你不一定要讀,但是讀了之後我發現為更能理解作者寫這本書寫要傳達的訊息與共鳴感。
4.段落標題
每一章節下都有作者想要表達資訊的”分類”,沒錯就是分類,就拿藝術類來說好了,有分為現代藝術、抽象派、西洋畫、古典藝術、東洋山水畫……等等,分門別類各有門派,如果我對山水畫有興趣,會先選讀該章節,再來去細分有哪些畫家,在不同時期畫風為何,先看懂地圖,在尋找自己想去地點的最快路徑,我發現這樣閱讀起來變得更快速也更愉快了。
5.整體架構

圖片來源:pexels
從書名→書背→到章節→前後記,已經準備好閱讀前的暖身賽,整體架構就像是你從月球看地球的概念,綜觀全局。
6.探入細節

圖片來源:pexels
知道地圖怎麼使用之後,就開始探索新大陸吧 !
從自己感興趣的開頭必然不會枯燥,這本書講的是速讀,但卻不只著重在技巧,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點,用這些方法慢慢喜歡上閱讀,想到閱讀總是會聯想到枯燥無味的課堂課本,承重的心情以至於拿不起書。
7.闡述大綱

圖片來源:pexels
讀完一本書後就像你在跟朋友分享一部電影,想要推薦就需要有點亮點,導演演員(作者)是誰?為甚麼寫這本書? 劇情(書大綱)是甚麼?有哪些經典片段(句子)?推薦總要有甚麼拿的出手的吧!
8. 輸出筆記

圖片來源:pexels
到了第八個步驟,所有心法即將修練完成,我現在做的就是第八個步驟,輸出筆記,這是我最不擅長也最需要練習的,不過在掌握了前面七個步驟之後,因為了解了框架,也針對有興趣的章節探入細節,加強了很多印象,一本書不只是讀過而已,而是在腦袋裡留下了殘留影像,這時候要靠輸出加深刻印,教學相長,艾德加·戴爾(Edgar Dale)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在指導別人的同時能將知識刻劃90%,而課堂最常使用的教學方式聽講閱讀只不過10%,突然明白以前老師為何總要我們寫觀賞心得。

圖片來源: Learn Better 學好一點
六大重點
累積資料庫
閱讀剛開始讀不懂內容,代表你的腦袋並沒有該資料庫,閱讀時呈現的是腦袋的回音,在閱讀的同時累積資料量,每個人閱讀時體會到的東西不同,是因為每個人所擁有的資料庫不同,對美術文學領域已經有十年經驗的學者,跟剛學習美術領域的初學者,在閱讀同一本書,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感想。
閱讀量=腦袋裡的資料庫可回傳的收尋結果
怎麼讀都讀不懂的代表它不在我的資料庫裏面,不需要硬是要讀懂,因為你在怎麼讀也讀不懂,首先要建立資料庫,ex:)安全管理.勞基法.西洋畫.歷史.ai. 互聯網......
"不讀出聲音" . "不求勝解"
不逐字讀,不念出聲,作者提到閱讀時不讀出聲,很多時候我們會在看書時在心中念出聲,那叫朗讀不叫閱讀,用區塊大範圍的看過篇章,腦袋會回傳我們資料庫裡的資料,如果是複雜且難以理解的,就代表資料庫尚未建置,這時候要用積讀的方法,累積該資料庫。
多讀10遍 每本30分鐘
如果讀一次讀不懂,就多讀幾次吧 ! 每本30分鐘,讀個十次吧! 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複利效應,不要想讀第一次就了解,我想這也是作者的雪球想要表達的核心概念,很多時候覺得自己讀過的書就不會再拿起來看,但如果是每次讀30 分鐘就會珍惜每次的速讀時間,抱著這次想弄懂哪個部份的想法去讀。
速讀
利用前面兩個方式開始速讀吧!閱讀第一眼吸引你的書封、書背、目錄先閱讀個十遍,再從感興趣的目錄內容開始閱讀,"不讀出聲"不求勝解"大篇幅閱讀,相同的地方讀第二遍的時候比第一遍更了解內容。
積讀
將書本擺放在顯眼的地方,先從書本標題試想這本書的內容是甚麼,創造時時都能閱讀的環境。
書名—>書背—>目錄—>內容(從有興趣的地方開始吧!)
複雜的書就用積讀
結語:
閱讀是為了求知,在那之前我們透過大量閱讀累積資料庫,改變以往的方式,不要卡在不懂的地方,就跟講話一樣,會先聽完對方說完整段話,再去理解內容,電影會先看完再思考電影想要表達的內容,閱讀時我們常犯的錯就是逐字閱讀,想要一次就搞懂,當資料庫累積的程度不同時,在重新閱讀同一本書時會有不同見解,速讀並不是讀得快就好,重要的是累積資料庫,而累積資料庫的重點就是,大量重複閱讀,資料庫建立了久而久之讀的速度自然就快。
我們總想一蹴而就 ,卻沒想到真正重要的是失敗之後站起來的勇氣(重複閱讀的重要性)。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請幫我按個愛心,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