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睽違三年再訪希臘,這次去了 Naxos 與 Paros,在島嶼之間,我看見旅人的快樂、當地人的日常,也想思考了內向者與外向者的旅行哲學。以下幾篇分享旅程和我的一點所思所想。
重新踏上希臘:三年後的Cyclades
睽違三年再訪希臘,這次一樣選了Cyclades,三年前去了Santorini和Milos,一個是希臘最經典、另一個是希臘同事的當地人寶藏推薦。好家在2022年疫情剛解封之後就去了聖托里尼,在IG上看到聖托里尼人潮摩肩接踵的樣子真的很嚇人。聖托里尼即使熱門,因其獨特的地形景觀依然是值得一訪的希臘小島,而且可以從倫敦直飛很方便。唯一要注意就是以現在的旅遊熱度,想去玩真的需要慎選時間。
Naxos初印象:混合峇里島、曼谷與台灣的島嶼
上次在Milos時當地計程車司機就狂推Naxos,再加上同屬Cyclades、有著類似的希臘海島景致。Naxos的機場陽春得很可愛,我從來沒看過長得那麼像車站的機場:行李轉盤只有一個,但比起行李轉盤它更像是一個輸送帶,沒有人在末端接住的話行李就會直接落地了,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原始陽春的機場。

我們在Naxos住的villa也跟峇里島很像,就在middle of nowhere轉個彎猛然矗立了一座純白民宿;Naxos海邊一座座的沙灘陽傘、賣各種海灘用品手工製品的商店,再加上週遭熙來攘往的白人遊客,那度假風情真的讓人以為自己彷彿置身峇里島。我原本其實以為Naxos會更原始一點,結果它遠比我想像中的熱鬧、從美食酒吧到購物夜生活應有盡有。Naxos意外地給我滿滿的、混合著峇里島、曼谷和台灣的感覺。當地人甚至還說Naxos有”Little Mykonos”之稱。”Mykonos耶這個派對島,不要吧…”我聽到下巴差點掉下來。
晚上到Naxos有名的Avaton 1739高空酒吧,啜著調酒、清風拂過,一瞬間真的還以為自己在曼谷。這裡的夜生活、老城區在晚上熱鬧的開到半夜12點的shopping scene,夜市、街景、凹凸不平的路面、沒有人行道的路肩,也常讓人有以為自己身在台灣的錯覺。希臘真的不愧是歐洲最像台灣的國家。


島上居民的季節性人生
這次回來,我也再次被提醒希臘島上的人們是如何過日子。每個地方因其自然生態和產業環境真的都會發展出獨特的生活方式,不出來看看都不知道世界其他角落是怎麼運轉的。
這裡從餐廳到民宿,5-9月是最忙的旺季,其他時間小島關閉、人們回到雅典、或進行一些必要的維護修繕工作。「這幾個月我每天從早上8點工作到凌晨3點,隔天繼續;下午3點我會在這打個小盹啦!」在Naxos的某天我們去了一家叫**Hug Me Naxos的早午餐店。**老闆嗓門很大,性格豪爽,他指著我們屁股下坐的的沙發長椅說。
「然後10月我就會回雅典,我在那裡也有幾間餐廳。」
「你喜歡你的工作嗎?」創業家問他。 「Yeah, I love it. 」完全感覺得出來他也是那種熱愛工作、停不下來的人。這個島上容納了過著形形色色各種工作和生活樣貌的人。許多中小生意經營者真的就靠這5個月能賺多少賺多少,其他時間回雅典接一些案賺賺外快、或做些不同的暫時性的工作;也有像他這樣有著scaling mindset的人,經營一間餐廳還不夠,總想著怎麼leverage and expand.

Naxos vs Paros:proper vs beachy
和各種形形色色的異國人相遇亦是旅途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在希臘炎熱的夏季,白天坐在cafe路邊的遮蔭下點一杯清涼的檸檬水,或晚上在酒吧的海外座位區點一杯調酒享受vibe順便看路人,是希臘旅遊的享受也是必須。在出發前就被來自Naxos的前同事告知,people really dress up here, especially in the evening, 不能隨便穿。結果這裡人們衣著的華麗程度果然名不虛傳,不只是來這裡渡假的人們putting on their best outfit,就連當地人也是。我們在參加落日walking tour時在老城白色石板巷弄間經過一間雜貨店,那是一間很像台灣傳統的柑仔店,從裡面走出一個華麗妝容、身穿長裙和鑲鑽拖鞋的女人。一開始我還以為她是來這邊的遊客,直到她坐到櫃檯我才驚覺她其實是老闆。連當地人都如此打扮,這個地方的proper程度可見一斑。相較之下Paros就沒這麼proper了,一樣充滿來海島渡假的遊客,Paros的衣著相對隨性、每個人都彷彿剛從海邊回來、或等等要去海邊,每個人都整個散發著beachy vibe,或是18、20歲的年輕人晚點要去趴踢,一身派對裝扮。我們這次不小心太晚訂住宿結果卻因禍得福,知名的Naousa 因為太熱門沒有訂到,最後落腳在Paroikia老城區,後來發現Naousa 原來是趴踢聖地、滿滿的澳洲遊客和大學生,Paroikia老城區反倒相對清幽許多,晚上沿著海岸散步非常舒服。

年輕世代與社群文化:派對島上的年輕世代
原本以為Naxos已經夠商業化了,沒想到比起Naxos, Paros更是以夜生活和派對聞名。這兩個島就在彼此隔壁,想當然爾一定彼此較勁。在要離開Naxos去Paros前的一晚我們在一家餐廳用餐,餐廳侍者聽我們即將要去Paros表示:”Paros哪裡比我們好?不是食物、不是沙灘,只有夜生活而已(煙)。”
離開Naxos之後的確令人分外懷念Naxos的相對原始。我想人總是這樣,在離別之後才開始感到懷念,無論是人、工作、甚至旅遊地點都是。
尤其Paros上滿滿的年輕度假趴踢族群、很多看起來像是大學生年紀,其中操著澳洲口音的年輕人比例更是令人吃驚。
「澳洲離這裡不是很遠嗎?機票不貴嗎?而且,他們怎麼都知道要來這裡啊?我高中大學的時候,對希臘的認知頂多是Santorini,他們怎麼都知道,然後這麼小就在過這種生活?他們錢從哪來?」
「都是IG抖音社群媒體啊,我們那時候又沒有,」創業家說。「還有就是,近幾年有一波世代的資產轉移,以至現在有很多有錢到不行的年輕人,這是我們那個年代沒有的。」

什麼是假期?什麼是日常?
希臘小島夏天是夢幻濾鏡,但那不是當地人日常。我更想在淡季回來,看看遊客退潮後的小島模樣。
在希臘的時候我其實也一直在想,怎樣的假期是現在的我心中的完美假期。希臘小島是鬧騰的渡假島,蔚藍的海、無可比擬的希臘海鮮、白色石板路配上每個白色店家門口延伸出的粉紅色花樹,this is what people know Greece of, and probably what they’re the most know for. 然而這不是平常人們生活的地方、在這裡看到的一切不是當地人的日常,而是季節性的、專屬夏天的,是為了接待此時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的遊客的。我好像更偏好融入一個地方真正的日常。下次、我想在淡季的時候專程來這,看看人潮湧退後這些小島的樣子。可能沒剩幾間店家營業、也許陰雨綿綿,但我可以想像自己在一間稀少人煙的咖啡館打開筆電望著街頭寫字。也許這才是它最原始的樣子,是有機會我會想一睹為快的樣子。

船遊藍色潟湖:與Johnnie Walker船長的對話
在Paros的最後一天,我訂了一個四小時的游泳航程,船長會帶你出海、挑幾個絕美海域放你下去explore。這種行程通常會帶你到一般岸邊無法到達的美海,例如這次Paros的blue Lagoon,青綠色的海水下大約三尺高、海底都是純白細沙,這海清沙幼,立刻讓我想起三年前在Milos的船遊、第一次見識到希臘無以倫比的海。整趟船遊4小時、除了船長就是一個領隊John, John的綽號叫Johnnie Walker,包辦整艘船20餘人的景點介紹、帶氣氛、安全維護、準備中途的水果refreshments.
“John,你是這裡人嗎?”航程當中我問他。
“我的家鄉在希臘北部,但我在紐約長大,27歲才來這裡。”
“是什麼原因把你帶來這的?”
“因為我玩風箏衝浪。”
當天的船遊上的確看到旁邊好多風箏衝浪手,這裡真的是個適合風箏衝浪的海域。
“所以你夏天在這,那冬天呢?”
“冬天我就回雅典教英文。”John聳聳肩。
又是一個典型希臘人的life style setup. 我們上次在Milos船遊開船的精瘦版雷神索爾也是夏天駕船、10-4月回雅典當模特。非典型工作在希臘真的只是常態,每年夏天大把大把的遊客從澳美加各地花大錢來希臘小島度假,這樣的生活卻是當地人、或這些做季節性工作的人不需要賺進大把鈔票就可以過著的日常。

最驚豔的海鮮:Paros南部的Aliki
雖然好像一直嫌棄Paros,這趟希臘行最優秀的海鮮非Paros南部Aliki的To Balcony tou Aki莫屬。To Balcony tou Aki是民宿老闆娘推薦給我們的海鮮餐廳,我們報了她的名字後直接被安排到海景第一排的位置。它的海鮮之新鮮,短短四天之內我們就二訪了它。他們把每日鮮魚放一個在三層冰櫃中,點魚的人他們會招你到內場自己挑魚,看你要挑哪種魚、要幾公斤。
「這麼多魚,你們都賣得完嗎?」創業家驚訝地問店員。 「每天都是30公斤啊!」
比起Parikia老城區和Noussa這裡的海鮮更新鮮又更便宜,顧客也不少是當地人。
很奇怪、明明都在同個海島、照理說they should have the same access to fresh seafood,在Parikia 老城區的餐廳蝦子常常是冷凍的,但往南開車15分鐘的Aliki卻有各種新鮮的活魚大蝦。如果有機會來Paros又喜歡海鮮真的建議一定要租車南下,新鮮便宜又道地。

我們是熱鬧裡的旁觀者,也是寂靜裡的連結者
希臘旅行的最後一段,我安排了三天兩夜在Paros旁的Antiparos小島有一個悠閒的收尾。我問創業家如果自己旅行會來這種希臘小島嗎?
他說會吧。他不喜歡大城市的寂寞感,寧可選擇這種相對荒蕪的小島。
而我忽然想通了身為內向者的我為何比起他更喜歡大城市。對我們內向者而言,we like to be part of the hustle and bustle, 我們沒有一定要參與、但喜歡有這個選項。我們喜歡像個旁觀者一樣融入城市的一切喧鬧場景、但不用一定要參與其中,大城市的豐富度+隱蔽性讓我們感到自由自在。然而對外向者而言,「你們渴望連結,而大城市裡人與人難以連結的這點讓你們感到難受。是吧?」
他點點頭。
所以我想,外向者逃離大城市,是因為在裡頭難以建立連結;而內向者選擇大城市,因為它容得下不被打擾的豐富選擇。這世界的確真的需要兩種地方:一種讓人安靜得可以聽見自己,一種熱鬧得可以讓人安靜地隱身其中。
”I like to be part of it, not necessarily participate in it. But I like to have the option to be in it. The business of the city makes me feel invisible, but amongst the liveliness, which I rejoice in, and this gives me such ease. However - for extroverts like you, you want to connect, and the fact that big cities make it harder for people to connect is harder for them.”
內向者愛大城市 - 能隱身人群卻享有豐富選擇;外向者卻渴望小島,因為那裡更容易與人建立連結。

再訪雅典:真實的希臘面貌
渡輪回雅典後,我再次驚嘆這城市有多像台灣。相比小島的濾鏡,雅典的真實更吸引我。
最後一天我們要先回雅典在回倫敦。除了Santorini, Mykonos和Crete等比較知名的島有直飛倫敦之外,大部分希臘小島都還是需要在雅典中轉。從Paros我安排了搭渡輪回雅典,好處是不用提早到機場排安檢、不用擔心行李重量和液體容量限制,四小時滑一下手機甚至打開電腦工作一下就到了,商務艙一個人也只要€70,讚。
第二次到雅典,我再次驚嘆於這個城市有多像臺灣。希臘小島的藍白景致和島上來渡假的漂亮人們是希臘的夢幻濾鏡,而雅典 - 這才是真實的希臘:車水馬龍的街道、有點混亂的交通、凹凸不平的路面、路邊的熱帶植批和穿著脫鞋頂著啤酒肚的大叔 - 怎麼看都覺得好台灣。希臘小島很棒,但同時比起和一堆遊客到渡假聖地上大眼瞪小眼、體驗設計給遊客的一切,我其實更偏愛能體驗當地人生活的地方。雅典感覺就是這樣的地方。

還記得幾年前在倫敦的第一份工作,我愛倫敦但那份工作做得很不開心。當時有跟一間希臘的公司聊到很後期,雖然之後的一切計劃被疫情給打亂,但看著雅典我不禁心想,這是我當時差一點可能就要來的城市呢。當時的我根本還不知道這是個怎樣的地方就準備好要來冒險,但那也是我第一次發現倫敦的魔力:踏入倫敦彷彿就等同撬開歐陸的大門,各種想都沒想過的國家的機會都因此紛沓而至。倫敦真的是個神奇的地方。
7、8月的希臘很熱但雅典其實沒有我想像中熱,我們到的那天正好熱浪來襲,37度體感40,數字看起來很可怕但因為處處有遮蔽且濕度只有30%,跟濕度動不動就90%的台北夏天相比其實真的還好。反倒是希臘小島、每天都熱到33度,在毫無遮蔽的大太陽下活動真的每天都只想跳下海游泳。
這次也讓我發現原來希臘是個購物天堂,再加上炎熱的天氣跟台灣相近,款式跟布料其實都符合我們的相符。我在雅典的Mall發現一個叫Toi & Moi的希臘女裝品牌,款式隨性優雅成熟又有設計感、充滿細節與面料質感,價位不高還動不動就Made in Italy,第一天就成了我的新愛店。還好沒有太多時間和行李箱空間不然我一定會大爆買。
“Such good office wear no?” 我一邊買一邊轉頭跟創業家尋求認同。 “But you work from home 😂” “欸我也是會進辦公室見同事的好嗎!”
這裡的百貨公司也很優秀,居然可以統一結帳然後順便退稅。
「妳18歲了吧?」退稅的服務人員看著我問。我不可置信地看著她,同時暗自竊喜。 「當然。」 「妳是哪國人?菲律賓!?」怎麼有人可以這樣把人家輕輕提起然後下一刻就重重摔下,我轉頭看創業家在旁邊憋笑憋到快岔氣。幾天前他才說我曬黑了幾個色階、看起來像菲律賓人。 「台灣。」我回答,轉頭瞪了還在憋笑的創業家一眼。
---
誠心建議怕熱的人真的不要在7、8月來希臘,可以的話選5,6月或9, 10月。但,What a good trip. 💙 Greece. Until next 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