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幽谷開發,劃世代的第一台可變形TMS。」
- 組裝複雜度:C
- 英文名稱:Zeta Gundam
- 登場作品:機動戰士Z鋼彈
- 型號:MSZ-006
- 類型:幽谷可變形突擊MS
- 用途:第一代可變形TMS測試
- 全高:19.85米
- 重量:62.3噸(全重)、28.7噸(空重)
- 塗裝:白、藍、黃、紅
- 所屬勢力:地球聯邦軍(幽谷)
- 駕駛員:卡蜜兒·比丹
- 模型類別:HGUC
- 模型編號:041
- 年份:2003
- 板件數量:5+PC件+單張貼紙
- 零件加貼紙總數:196(含PC廢件4)
- 貼紙:15張
故事背景
Z鋼彈是在幽谷的要求下,由亞納海姆電子公司於「Z計畫」中開發的第三世代可變形MS(TMS),以劃時代的可變形機構與高性能而聞名。
亞納海姆先前嘗試製作的可變機 MSN-001 Δ鋼彈因可變形可動骨架問題失敗,而Z鋼彈則透過研究RX-178 鋼彈Mk-II優秀的可動骨架設計,成功解決了轉換機構的難題。此外,它採用了先前在RMS-099 里克·迪亞斯上使用的高性能裝甲——鋼彈尼姆 γ合金。Z鋼彈能夠變形成「乘浪者模式」(Wave Rider Mode),此形態使其機體呈現楔形,能利用超音速飛行所產生的衝擊波滑行,並且能夠依靠背部的「飛行裝甲」進入大氣層,無須額外設備。飛行裝甲源自同名支援機的數據,並可替換為其他裝備,如「旋翼綁定器」用於「Wave Shooter」規格。乘浪者模式同時能作為其他MS的副航行系統使用。
由於複雜的變形機構,Z鋼彈無法在上半身配置發電機,因此在雙腿小腿內各設置了一具發電機,此設計概念來自RX-78GP01Fb 鋼彈「全方位推進型」。同時,雙腿還內建核熱噴射/火箭混合引擎,可於宇宙與大氣中使用,使Z鋼彈能在大氣圈內直接展開空戰。
其武裝體系完整,包括頭部火神砲、側裙甲收納的光束軍刀(於乘浪者模式下亦能作為光束砲)、前臂榴彈發射器、E-pac供能的光束步槍、左臂盾牌(在乘浪者模式下作為機首)、以及由百式巨型火箭炮改良而來的「超級Mega光束炮」。藉由這些武裝,Z鋼彈能應對幾乎所有戰場狀況。
最後,Z鋼彈配備了準精神感應裝置「生物感應器」,能透過駕駛員腦波輔助操作,顯著提升反應性能。雖然細節仍不明,但曾在戰鬥中出現性能超規的案例。總體而言,Z鋼彈擁有極高的操作性,被譽為格里普斯戰爭時期的傑作MS。
U.C. 0086年初,在迪亞斯即將完成之前,幽谷(AEUG)委託亞納海姆電子公司(AE)開發一款可變形MS(TMS),並提出了以下要求:
- MS形態下頭頂高低於20米。
- 變形時間需少於0.5秒。
- 能同時於宇宙與地球作戰。
- 能不依靠額外裝備完成大氣圈再入。
其中,第1與第3項尤為重要。與敵對的迪坦斯不同,幽谷缺乏建造大型MA的資源與設施,只能部署標準尺寸的MS;同時,由於迪坦斯在地球上擁有大量基地,地面作戰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AE集結了一支頂尖工程團隊,包括技術總監 亞歷山德羅·皮爾蘇德斯基博士(Dr. Alexandro Pilsudski)、變形系統與可動骨架開發者 格哈德·格魯克博士(Dr. Gerhard Gluck)、發電機與核熱火箭/噴射引擎開發者 奧斯卡·萊爾博士(Dr. Oscar Lyell)。0086年1月,「Z計畫」正式啟動。
當時,可動骨架因具備提升能效、易於維護與擴展性的潛力,被各大MS開發商視為革命性技術。然而,因尺寸與耐久問題,從未有人成功開發出實用的版本,因此仍被視作夢幻技術。皮爾蘇德斯基博士卻大膽主張所有Z計畫的MS必須全面採用可動骨架,認為唯有融入最先進科技,才配得上這攸關AE聲譽的計畫。
然而,AE高層甚至計畫內部成員對此多有懷疑,認為應該採用聯邦軍TMA那種更穩定的積木式結構,以降低失敗風險,尤其在可動骨架的開發成本驚人之下。然而皮爾蘇德斯基仍無視質疑,堅持推進。
0087年初,隨著幽谷與迪坦斯的戰爭升級,Z計畫成功完成了兩台原型機: MSA-005 梅塔斯 與 MSN-001 Δ鋼彈,皆搭載接近完整規模的可動骨架。僅用一年便自零開始完成兩台MS的壯舉,使該計畫被譽為繼RX計畫(孕育RX-78-2鋼彈)後的奇蹟。
然而,計畫隨即遇上瓶頸。Δ鋼彈在高G條件下變形時,中央軀幹承受巨大應力,導致骨架嚴重變形。由於座艙與發電機位於軀幹內,這種損壞極其致命。雖然團隊嘗試透過重新分配重量與強化結構來改善,但仍無法根治。最終,Δ鋼彈被迫完成為不可變型的 MSN-00100 百式。
0087年3月底,在幽谷攻擊Side 7後不久,AE高層召見皮爾蘇德斯基博士詢問展望。儘管他當時並無明確解決方案,但他回答自己已找到原型機的問題,並將打造出真正配得上「Z」之名的TMS。高層因此要求他在兩週內提交Z鋼彈的基本設計。
起初一週,專案幾乎毫無進展,甚至出現了要追究皮爾蘇德斯基責任、考慮中止計畫的聲音。消息傳至AE董事長 梅拉尼·休·卡賓(Melanie Hue Carbine),他強硬表示:「我不允許這個計畫像83年的那個一樣被埋葬。這是我們在MS產業登頂的戰爭。無論耗費多少資源與資金,都必須開發出最強的TMS!」
在這時,格魯克博士的突破來自萊爾博士新設計的小型發電機。這台劃時代的發電機雖輸出不足1000kW,但體積不到以往的一半且性能穩定。格魯克構思出將發電機移至軀幹外部,並利用騰出的軀幹空間加強結構強度。輸出不足則由多台發電機彌補。最終,設計定案為雙腿內各配置一具發電機,軀幹安裝超小型輔助發電機——這是前所未有的結構。
此設計再結合鋼彈Mk-II的可動骨架數據與「飛行裝甲」的大氣圈再入概念,Z鋼彈的設計方案完成,並於兩週期限前提交。0087年5月初,原型與零部件測試展開,計畫全面加速。
然而,當幽谷計畫於5月11日攻擊賈布羅時,部分幽谷高層質疑Z鋼彈的必要性,甚至傳出取消計畫的傳言。最終,在工程團隊連署請願及卡賓的堅決支持下,計畫得以繼續。雖然幽谷在賈布羅作戰未達成殲滅迪坦斯的戰略目標,但Z計畫仍未中止。
新問題則來自輸出平衡。雙腿發電機的功率差異一度高達一倍,直接影響乘浪者模式(WR Mode)的推進穩定性。雖單體測試穩定,但同步電容與管理電腦無法協調多發電機。萊爾博士因此邀請專精同步電容的 Hervic公司 技術團隊支援。經過改良,他們成功將輸出誤差壓低至0.01%,並搭載新型電腦以平行處理多源輸出。
隨後,針對不同模式與環境下的推進器、火控與操作系統進行優化調整。經過一系列測試,0087年7月,Z鋼彈在AE馮·布朗工廠正式完成。歷經約一個月測試後,於8月初正式部署前線。
在格里普斯戰役初期,卡蜜兒·比丹在剛奪取鋼彈Mk-II後,就開始構思升級機體的方案。阿斯特納吉觀察並補強了卡繆的設計,而該設計靈感同時來自Mk-II與RMS-099 里克·迪亞斯。卡蜜兒將其命名為「Z鋼彈」。不久之後,為了準備重返大氣圈,阿斯特納吉告知卡繆:Z鋼彈的原型機已經完成。
取代鋼彈Mk-II作為他的專屬MS後,卡蜜兒在香港事件與鳳·村雨的邂逅後重返宇宙,正式駕駛Z鋼彈。憑藉這台高性能可變型MS的驚人機動與火力,他衝入戰場,使迪坦斯部隊大為震驚。卡蜜兒率領多次成功作戰,讓幽谷逐漸扭轉戰局。Z鋼彈更在最終決戰中對抗並擊敗了迪坦斯領袖帕普迪馬斯·希洛克的強力MS——PMX-003 The O,最終將其擊殺。然而,卡蜜兒卻因西羅克臨終施展的精神攻擊而變成植物人。Z鋼彈與卡蜜兒之後由幽谷的花·園麗駕駛回收。
在第一次新吉翁戰爭中,Z鋼彈經過修復後重新被投入·阿什塔駕駛,用於對抗新吉翁部隊。在與馬修瑪·塞羅駕駛的AMX-103 悍瑪·悍瑪,以及琪拉·遜駕駛的AMX-104 R-加加的戰鬥中,Z鋼彈的頭部被悍瑪·悍瑪的盾牌光束槍擊毀。由於阿卡馬艦上零件短缺,Z鋼彈一度以回收的MS-06F 薩克II頭部暫時修復,因而被暱稱為「Z薩克(Zeta Zaku)」。
隨著傑特轉乘新型MSZ-010 ZZ鋼彈,露·露卡成為Z鋼彈的主要駕駛。不過傑特與露偶爾會互換機體,因為Z鋼彈更適合高速與機動戰。Z鋼彈一路作戰至戰爭末期,最終在與普露二駕駛的NZ-000 昆曼莎交戰時被重創,但在被棄置前發射最後一擊,成功擊殺葛雷米·托托並摧毀昆曼莎。
在逆襲的夏亞當中,阿姆羅曾詢問布萊特,為何Z鋼彈與百式沒有被提供給他們。布萊特回答,在格里普斯戰役後,地球聯邦政府將鋼彈等同於核武般的危險武器,並將其封存於僅有聯邦議會高層知曉的秘密地點,連約翰·鮑爾都無法推翻該決定。
U.C.0097,亞納海姆電子製造的一台Z鋼彈複製機被派往執行特殊任務,對抗EARM恐怖組織的MA——雷伊魯斯。該機由傭兵「強尼」駕駛。
U.C.0100,Z鋼彈再度被復原,專為紀念U.C.0100的儀式進行飛行展示。
武裝介紹
- MU-86G 60mm 火神砲
Z鋼彈頭部搭載的雙管火神砲,使用60mm高速實彈,能在極近距離對敵機造成致命傷害。採用液體推進無殼彈藥。由於頭部乘浪者型態(Wave Rider Mode)中會收納於機體內,因此此武裝在該模式下無法使用。 - 2連裝榴彈發射器
Z鋼彈前臂內建的雙管榴彈發射器,命中精準時可對敵機造成重大損害,特別適合近距離戰鬥。榴彈具備一定的推進與自導能力,更接近飛彈。亦可拆下手動投擲,如同手榴彈。每個發射器通常攜帶4發,亦可透過外掛彈匣擴增至19發,但變形成波射模式時必須拆除。由於Z鋼彈前臂在波射模式下固定朝後,此武裝僅限於MS模式使用。 - 錨線(Anchor Wire)
可替換榴彈彈頭的裝備,發射雙線,用於牽制或固定敵機行動。 - A.E.BLASH XB-G-35/Du.105 光束軍刀
專為Z鋼彈研發的高輸出光束軍刀,其威力數倍於標準型。腰側裙甲收納兩柄,於波射模式下可作為低輸出光束砲使用,主要用於干擾與牽制。當卡繆的新人類能力經生物感應器(Bio-Sensor)增幅時,其光刃長度與威力能大幅提升。 - XBR-M87A2 光束步槍
由BOWA製造,出力5.7MW,採用與Mk-II相同的標準E-pac供能,但其收束率與貫通力更強。可從槍口釋放光束刃,變成長光束軍刀近戰。波射模式下可收納於尾部長整流翼推進器,MS模式則掛於前臂側。卡繆曾創出「光束混淆(Beam Confuse)」戰術:將光束步槍射向先前投擲且旋轉的光束軍刀刃,造成散射光束,摧毀了丘貝雷的多架浮游砲。 - FF-XV-SH-609Z 盾牌
Z鋼彈在乘浪者模式下最重要的部件,結合左右飛行裝甲,成為機首。除高耐久性外,還具備強大耐熱性,以保護機體免受大氣層突入時的高溫。缺點是若盾牌受損,可能影響變形功能。波射模式下收折,MS模式下展開並裝於左前臂。盾牌內部可選裝雙管榴彈發射器。 - FXA-03M2 Mega光束加農炮(Hyper Mega Launcher)
由百式的Mega光束加農炮改良而來,是專為Z鋼彈設計的超高輸出光束兵器。內建小型發電機、推進器甚至起落架,本質上近似一台無駕駛的小型砲艇。可由Z鋼彈在MS模式使用,或安裝於波射模式下作固定武裝。與光束步槍相同,可釋放光束刃作近戰。 - H-Baz-87-A*E/Ver.004 超級火箭砲(Hyper Bazooka)
由鋼彈Mk-II沿用的火箭砲,彈匣供彈,每匣7發,另加1發上膛。
特殊系統
- 生物感應器(Bio-Sensor)
亞納海姆電子開發的準精神感應系統。雖然其完整機能不明,但主要用途是讓新人類駕駛能以腦波更直覺地控制MS。在駕駛精神高度集中(尤其憤怒或激昂時),會大幅提升MS的火力、速度與力量。最著名的發動是在最終對決西羅克時,卡繆在已故戰友靈魂的指引下,駕駛Z鋼彈以波射模式發動強力衝撞,擊毀The O並貫穿整艘朱比特利斯。 - 密封噴射器(Sealant Launchers)
能噴射高黏性密封膠,類似戰艦維修用的臨時補片,可用於修補宇宙艦艇或殖民地外壁破損。格利普斯戰役時期,多數MS手指中都內建此類裝備,並兼具發射信號彈、佈設誘餌與滅火等功能。 - MS-06F 薩克II頭部
在與新吉翁交戰中失去頭部後,Z鋼彈因零件短缺,由伊諾·阿巴夫以一顆回收自小行星帶的舊薩克II頭進行應急修復,因此被暱稱「Z薩克(Zeta Zaku)」。但由於扎古頭並未搭載360度全景駕駛艙,駕駛艙視野退化成傳統顯示器,讓伊諾容易遭敵方死角偷襲。
模型介紹
新生Z鋼彈是這幾年來算特別優秀的HG作品,而早在20多年前即有出過一台HG的Z鋼彈,時至今日也可以說是絕版的一代名機。而雖有新生版本,但新生版最大的問題是在許多地方過於鬆垮,而且站立的部分多少有點問題,因此還出了新的0088版在許多問題上作出修正。
而舊版的Z鋼彈儘管在可動度上遠遠的不如新生版本,而且光束軍刀部分還是非常早期的那種一體成型白色件,但在穩定度上是令人滿意的,而且我也頗喜歡舊版Z鋼彈的臉型,因此不會認為一無可取之處,加上舊版的Z鋼彈出過不少的特別版,甚至還有新生Z鋼彈尚未出過的好幾種電鍍版,因此仍有不少的可取之處,是值得紀念的早期版本模型。

基本的正面照,光束步槍槍口部分疑似被我弄斷了,還請忽視。

本身的造型已經很硬挺了,我算很喜歡早期的版本。

造型上Z鋼彈真的很帥,不愧是UC紀元的長青模型。

臉型部分也很出色。

少數的缺點之一是光束軍刀是一體成形件。

Mega光束發射器單手基本沒辦法舉起來,最好在乘浪者型態下配備就好。
板件開箱

A板件-49個零件

B板件-16個零件

C板件-28個零件

D板件-29個零件

E板件-32個零件

PC件-27個零件,4個廢件

貼紙-15張
其他相關機體
[模型開箱]-HGUC 030 鋼彈MK-II[迪坦斯配色]
[模型開箱]-HGUC 033 里克.迪亞斯(庫瓦多羅專用機)
[模型開箱]-HGUC 194 鋼彈MK-II[迪坦斯配色](Revive 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