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
Michael Crichton 2017 新雨出版社
分類:小說
★★★★★
馬康姆說,「我等一下會談到。混沌理論談了兩個問題。第一,像天氣這樣的複雜系統都具有潛在的規律性。第二,它的對立面,簡單系統,也可能出現複雜表現。」……「哈蒙德的工程。」馬康姆說,「看起來也是一個簡單系統─處於動物園環境中的動物─最終的表現也是無法預測的。」
他心裡直覺得納悶,這些使他們癡迷的東西到底代表了什麼,最後他得出結論:孩子之所以喜愛恐龍,是因為這些龐然大物展現了不可控制,又令人望而生畏的權威感。牠們是父母的象徵,像父親一樣,既使孩子著迷,又使他們害怕。
但是,當真正巨大的軀體出土─這些動物活著的時候重達百噸─科學家的看法有了改變,他們把恐龍視為愚蠢、行動遲緩的龐然大物,註定要絕種。那種懶散的爬蟲類形象,逐漸替代了行動迅速的鳥類形象,在人們的腦海裡占據了支配地位。
還有公園對生命形態蔓延的控制能力。這是因為,進化史就是一部生命逃脫一切障礙的歷史。生命掙脫出來,獲得自由,於是擴張到新的領地。這過程是痛苦的,甚至充滿危險,但生命卻找到了出路。
畢竟,是你發明了這種藥,是你出錢來研發測試,你應該能隨意定價。可是你真的以為政府會讓你那麼做嗎?不,吳,他們不會的。病人不打算為必備藥品每一劑花上一千美元,他們不會心存感激,他們會發怒。……就我個人來說,我永遠都不幫助人類。……現在,想想當你從事娛樂業的時候,情況有多不同吧。沒有人缺乏娛樂,那不是政府能干預的事,所以昂貴的價格非但不是什麼搶劫,反而會增加公園的吸引力。
他們的思路狹窄,還美其名曰「注意力集中」,他們看不到周圍的環境,也看不到將來的後果。這座小島就是這樣弄出來的。……科學家就希望這樣。他們得運用他們的儀器,必須留下他們的影響。他們不能只做個旁觀者,不能只是欣賞,不能只是適應自然秩序,這樣他們是無法滿足的。
科學已成為有幾百年歷史的信仰體系。跟在它之前的中世紀制度一樣,科學開始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遺傳的威力比原子彈強多了,而且很快的人人都會加以運用。……如此一來,每個人都會問:我該怎麼使用我的力量?而這正是科學認為,科學所回答不了的問題。……任何重要的變化都跟死亡一樣。只有等你到了那裡,你才能看到另一邊是什麼樣子。
哈蒙德斷定,確實,不論是吳還是阿諾都不具備最重要的特性─豐富的想像力。這種想像力產生巨大的力量,推動一個奇蹟般的公園出現,孩子可以倚靠在這座公園內的柵欄上,為那些從故事書裡走出來,活生生的神奇動物而讚嘆不已。這種真正的想像力,這種對未來的預測能力,這種發揮智慧才能把對未來的遠見變成現實的能力。
短評: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在電影銀幕上,看到成群恐龍在草地奔馳的那種震撼,看到迅猛龍對小孩窮追不捨的那種壓迫,看到雙脊龍張開頸傘的那種驚愕,更不用說最後霸王龍咆哮伴隨"When dinosaurs ruled the Earth"的布條緩緩降落的經典場景,那一切是如此真實。前幾天碰巧在電視上轉到重播,才發現記憶還如此清晰。
那是一個電影帶給人們夢想的時代,爸爸一大早到西門町當時的龍頭國賓戲院排隊,人潮早就排了一圈又一圈,再帶著我和妹妹違規進去看(侏儸紀公園原本是輔導級)。自此我愛上恐龍,爸爸媽媽帶著我到科博館好幾次,買了好多恐龍模型,搬到台中以後反倒沒有時間去了XD
看了侏羅紀公園的幕後花絮,超級有趣。劇組用了CGI、真的模型和人扮恐龍進行拍攝。而且,兩個小時片長裡,有恐龍的畫面竟然只有15分鐘!史蒂芬史匹柏真是個說故事的天才。
看完電影30年後,我終於借了原著小說來看。小說原本就十分精采,對許多科學技術和園區場景的細節描述得很有真實感。人類試圖控制自然以獲得秩序,而生命與演化的本質是混沌與不可預測,小說透過那個在電影裡很搞笑的數學家不斷探討和強調這個主題。小說相對比較嚴肅,而且更多角色領了便當,但現在看來還是能讓我們深深思考。「侏儸紀公園」的電影和小說,都是超越時代而且跨越時代的不朽作品。
Life finds a w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