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僅有一次的人生,一定要讀蘇東坡:不管你遇到了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費勇 2023 大是文化
分類:文學
★★★★☆
重要字句:
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勒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林語堂《蘇東坡傳》
蘇東坡以快樂的形象療癒了無數人,但實際上,蘇東坡一生的經歷並不是快樂的。他的一生,是自我療癒的一生。
蘇東坡從不掩飾自己平凡的一面,從不迴避問題。他承認自己無能為力,只好去做個閒人,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書臨皋亭〉:東坡居士睡足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岔入,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
蘇東坡承認自己的渺小和不夠完美,安於天命,把自己交給大自然,倒也活得快活。
摘要:
1037年
蘇東坡出生在眉州,在青年時代就有想要離開家鄉的意願。之後在十餘個地方生活過,一生漂泊。
1056年3月
蘇洵帶著蘇軾和蘇轍前往汴京參加開封府試,走出了蜀地。
1057年
在歐陽修主持的禮部考試,蘇家兄弟同科進士,一時名揚天下。同年母親去世,蘇東坡曾回眉州奔喪。
歐陽修〈與梅聖俞書〉
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
1061年
蘇東坡以最優成績通過制科考試,被任命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是他職業生涯的開始。蘇東坡前往鳳翔任職,蘇轍為他送行至鄭州。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四年前蘇東坡進京趕考時,曾在河南澠池一間寺廟被住持熱情接待,在廟裡的牆壁題了詩。這時又經過此處,住持已經去世,當年題的詩已經看不見了。被視為少年得志的蘇東坡,已敏銳地感受到人生的漂泊和虛無。但最後的問句又充滿了肯定的意蘊,雖然留下的痕跡都會消失,但都成了兄弟共同的回憶。感傷中帶有隱約的豪邁與溫暖,悲觀和樂觀的交織,構成了蘇東坡式的達觀。
1065年
年底夫人王弗去世。
1066年
父親去世,蘇東坡在眉州居喪到1068年。
1067年
年輕的神宗即位決心改革。1070年王安石擔任宰相,形成新舊黨對立的局面。
〈送劉攽倅海陵〉
君不見阮嗣宗臧否不掛口,莫誇舌在牙齒牢,是中惟可飲醇酒。
讀書不用多,作詩不須工。海邊無事日日醉,夢魂不到蓬萊宮。
秋風昨夜入庭樹,蒓絲未老君先去。
君先去,幾時回?
劉郎應白髮,桃花開不開。
蘇東坡諷刺王安石的固執,以及王安石改革科舉考試不再考詩賦。
1071年
因不堪新黨的迫害,求外職,神宗本欲予以知州,但王安石只願予之潁州通判,神宗最後折衷,讓蘇軾擔任相對較好的杭州通判。
〈龜山〉
我生飄蕩去何求,再過龜山歲五周。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
1066年,蘇東坡護送父親的靈柩回眉州,路過龜山。1069年蘇東坡回到京城做官,正好遇到王安石變法,朝廷激烈爭論,只有立場,沒有原則。蘇軾自求外職,任杭州通判,再次路過龜山寫下此詩。隱藏著疑問,漂泊和安定,哪一個過得更好呢?
〈出都來陳 所乘船上有題小詩八首 不知何人作有感余心者 聊為和之〉
鳥樂忘罝罦,魚樂忘鉤餌。何必擇所安,滔滔天下是。
就算你逃避,仍會面臨生計的問題和人際的交往,很難找到一個真正安全的地方,不如以達觀化解危險。
1072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隱」這個字涉及了人如何對待社會化的活動,也就是如何對待名利。小隱是完全脫離社會,隱居自然;大隱則是身在紅塵朝廷之中,清淨無為。不如中隱,去做一個地方官,既不會太忙也不會太閒。最後兩句可見他對於杭州的喜愛。
〈贈孫莘老七絕其一〉
嗟予與子久離群,耳冷心灰百不聞。若對青山談世事,當須舉白便浮君。
孫莘老是當時的湖州知州,兩人相見規定不准談論時事,誰談了就罰酒一杯。
〈山村五絕其三〉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反諷不允許私鹽販賣的新政,讓大家沒有鹽可以吃,不是像孔子一樣聞樂聲忘了肉味。
〈山村五絕其四〉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批評青苗法讓農民因為貸款常常往城裡跑,轉手就把錢花完了。
〈除夜直都廳 囚繫皆滿 日暮不得返舍 因題一詩於壁〉
除日當早歸,官事乃見留。執筆對之泣,哀此繫中囚。
小人營餱糧,墮網不知羞。我亦戀薄祿,因循失歸休。
不須論賢愚,均是爲食謀。誰能暫縱遣。閔默愧前修。
蘇東坡闡明不同意新政,卻因工作仍需執行的心境。在除夕夜加班處理因嚴厲新政導致不斷增加的罪犯。
1073年
〈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 其一〉
一朵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閑花得少休。
這首詩一樣在批評新政。
〈墨妙亭記〉節錄
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後理足而無憾。物之有成必有壞,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國之有興必有亡也。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於不可奈何而後已。此之謂知命。是亭之作否,無足爭者,而其理則不可以不辨。
〈遊諸佛舍 一日飲釅茶七盞 戲書勤師壁〉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煩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盧仝的七碗茶歌寫出了喝茶的最高境界,唐宋時,禪院把七碗茶演化成了一種禪修。蘇東坡到了海南還是可以把喝茶這件日常小是寫得意味無窮。
〈汲江煎茶〉
活水還將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盧仝的七碗茶歌寫「三碗搜哭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東坡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和這個地方產生深刻的連結,看到沒人發現過的風景,風景又賦予蘇東坡新的感悟。
1074年
改派到密州做知州。
1075年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詩裡的夢不是一種虛幻,反而是一種實在把虛幻的帶回到當前的現實,正是這首詞耐人尋味之處。王弗十六歲就嫁給蘇東坡,在一起生活了十年多,感情深厚。豁達不是冷漠,也是一種深情。
〈蝶戀花 密州上元〉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莫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希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調任密州知州的第二年,他填了一首詞懷念杭州的繁華。
〈醉落魄 席上呈元素〉
分攜如昨,人生到處萍飄泊。偶然相聚還離索。多病多愁,須信從來錯。
樽前一笑休辭卻,天涯同是傷淪落。故山猶負平生約,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
此時蘇東坡對於人生道路產生了疑惑,為了當官,多病多愁,實在得不償失,應該是從一開始就錯了,不應該離開故鄉。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當年八月密州乾旱,蘇東坡舉行祈雨儀式,為了答謝山神去打獵祭祀。
1076年
蘇軾在密州休富城北舊臺,蘇轍取名為超然臺,出自老莊的思想。
〈望江南 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這種大哉問在中國激發的不是科學的探索,而是以「無限」的遼闊來治癒「有限」的狹隘。李白的〈把酒問月〉有一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和蘇東坡的句子一脈相承。活在人間,就要接受人間的不完美,只要你我能夠欣賞同一個月亮的美好,就已經足夠了。
1077年
黃河決口,水困徐州,蘇軾參加救災。
1078年
〈九日次韻王鞏〉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從事到青州。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此時蘇東坡在徐州當知州,人生還算順遂,重陽節一幫好友正好在徐州一起喝酒。第一句用了陶淵明的句子「我醉欲眠,卿可去」。
1079年
〈西江月 平山堂〉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1071年蘇東坡為了躲避權力鬥爭,主動要求外放。1079年3月,當任徐州知州的蘇東坡被調去湖州,在赴任前和蘇轍相聚,並拜訪當年建議並資助他們去科考的張方平。平山堂是蘇東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伯樂,歐陽修興建的,已經在1072年去世。
此時他還不知道烏臺詩案將要發生。1079年被任命為湖州知州時,蘇東坡因烏臺詩案入獄。直到十二月結案,被貶至黃州做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等同流放。
作者分析烏臺詩案,也就是北宋突然改變「言者無罪」之傳統的原因,包含方向性分歧(王安石的系統性改革牽涉範圍極廣,導致越來越激烈的黨爭);權力格局發生變化(新黨內鬨王安石請辭,新黨為擔心舊黨回朝,決定以蘇東坡為目標打擊舊黨);御史臺機制(御史臺對皇帝宰相意見越多聲望越高,權力越大,因此新黨的宰相決定控制御史臺);傳播技術的發展(活字印刷催生了出版業,讓蘇東坡的作品大量流傳,蘇東坡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改變);宰相發生變動(王安石下野後繼無人,批評時政變成等於是批評皇帝)。烏臺詩案並不是單純地奸臣陷害忠良,而是時代轉捩點上的政治悲劇。
〈吳江岸〉
曉色兼秋色,蟬聲雜鳥聲。壯懷銷鑠盡,回首尚心驚。
〈予以事繫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淒淒,風動瑯璫月向低。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第一首為給弟弟的絕命詩,第二首則是寫給妻子和孩子。
1080年(45歲)
〈侄安節遠來夜坐 三首(其二)〉
心衰面改瘦崢嶸,相見惟應識舊聲。永夜思家在何處,殘年知汝遠來情。
畏人默坐成癡鈍,問舊驚呼半死生。夢斷酒醒山雨絕,笑看飢鼠上燈檠。
蘇東坡從前途無量到鋃鐺入獄、受盡屈辱,有種驚惶和對於未來不抱任何希望的痛楚。
〈寓居定惠院之東 雜花滿山 有海棠一株 土人不知貴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
雨中有淚亦悽愴,月下無人更清淑。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
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銜子飛來定鴻鵠。
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高貴的海棠是蜀地的名花,流落在偏僻的黃州,當地人並不知道有多高貴,彷彿就是被貶黃州的蘇東坡自己的寫照。蘇東坡後來也寫過很多關於海棠的詩,但最喜歡這一首,經常抄寫後送給朋友。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監獄的經歷讓蘇東坡失魂落魄,決定徹底的反省,成為蘇東坡精神世界的一次蛻變。此時還有一種驚魂未定、前路茫茫的孤獨感。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們應該接納風雨和挫敗,晴朗是生活,風雨也是生活。下雨、天晴,都是變化的表象。
〈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 寺臨蘭溪 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清泉寺那裏有王羲之的洗筆泉,下面是蘭溪,溪水是往西邊流的。中國的水都是往東流,因此觸動了蘇東坡。
1081年
〈定風波 重陽〉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霑衣。
不同於〈九日次韻王鞏〉,在黃州的重陽節少了宴飲的場艷,多了蕭條的秋景,和面對蕭條的豁達,不再感傷時間的流逝。
〈江城子 夢中了了醉中醒〉
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昨夜東坡春雨足,烏鵲喜,報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鳴。北山傾,小溪橫。南望亭丘,孤秀聳曾城。都是斜川當日景,吾老矣,寄餘齡。
蘇東坡身不由己去了黃州,在那裏開荒種菜,建了東坡雪堂,創造了自己的桃花源。在世俗生活裡,保有自己的的一塊天地。
〈雪堂問潘邠老〉節錄
客有至而問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未能,拘人也而嗜慾深。今似繫馬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蘇子曰:「予之所為,適然而已,豈有心哉?殆也,奈何?」……「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勢,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機。」
蘇東坡表達「做個閒人」的本質,不是逃避各種事情,而是逃避現實裡的各種算計和勾心鬥角,做個適意、自然而然的人。
1082年
〈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爲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此處又用了〈九日次韻王鞏〉的「明日黃花蝶也愁」,但這次有了更真實的滄桑感。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典故來自莊子「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以及論語「道不行 乘桴浮於海」。蘇東坡融合的莊子和孔子的思想,雖然厭倦紅塵,但也沒有離開世俗生活,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雖然不喜歡工作,但為了謀生,蘇東坡還是把自己定位在傳統士大夫的角色。並且宋朝當時的政治環境相對自由開放,因此蘇東坡總改不掉評論時政的習慣,但他仍然可以在體制內活出了體制外的自在與趣味。
〈寒食雨〉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同寫孤獨與貧窮,不同於卜算子以意象來呈現心境,這首是以寫實的日常情景為詩。「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也是莊子的典故,不要以為把船藏在山裡就穩當了,半夜友一個大力士連山都搬走了,萬物都在不知不覺之中流失。
〈前赤壁賦〉節錄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眀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蘇東坡以大自然的變與不變,解開客人感嘆生命短促的憂愁。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只有蘇東坡能把「人生如夢」這種虛無感寫得如此豪邁。
1083年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084年
原本蘇東坡打算安居黃州,修築了「東坡雪堂」。皇帝下令遷汝州團練副使,改派到離京城近一點的地方。在路途中曾到金陵拜訪王安石,之後因路途艱困飢寒交迫,上書請求允許在常州宜興縣居住,獲得允許。蘇東坡在杭州做通判時,就心儀宜興作為退休定居之地。
〈歸宜興 留題竹西寺〉
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
剩覓蜀岡新井水,要攜鄉味過江東。
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
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
「歸」有回到家和退隱的兩層意思,十年前蘇東坡在宜興買田,現在終於有機會實現安家的夢想,然而蘇東坡最終沒有在宜興定居。
〈初入廬山三首〉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藹間。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在黃州時,信仰佛教和陶淵明的思想幫助蘇東坡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而盧山和陶淵明以及禪宗都有深厚的聯繫。
〈贈東林總長老〉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1085年
三月神宗駕崩,哲宗即位由高太后主政,重新啟用舊黨,蘇東坡獲得平反,回到京城,在1085年到1089年是他一生中事業最輝煌的時候。短短一年多就高升到翰林學士,負責皇帝的文書工作。
1086年
〈定風波 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王定國因為烏臺詩案的牽連被貶到嶺南的蠻荒之地,蘇東坡一直對他心感愧疚。但王定國不以為意,1086年他從嶺南歸來宴請蘇東坡後,蘇東坡寫下此詩。典故來自白居易的〈吾土〉「身心安處為吾土,豈限長安與洛陽。」以及〈種杏桃〉「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此心安處是吾鄉並不是消極的隨波逐流或接受命運,詩中以歌聲和梅花的意象,提醒我們萬物皆有可觀之處,也能從中找到快樂,只要心無罣礙,不受外物的侷限,以我們的心創造自己最好的狀態。
〈如夢令 有寄〉
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後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如夢令 春思〉
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陰青子。簾外百舌兒,驚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春風得意時,蘇東坡卻懷念起黃州的日子。當他再回到朝廷工作,卻發現司馬光凡是王安石贊成的,他都反對。政治見解不同成為派別之爭,讓蘇東坡對政治失望。
1089年
因為厭倦朝廷裡的權力鬥爭,蘇東坡主動要求外派,去擔任杭州知州。
1090年
蘇軾聽取錢塘縣尉許敦仁的建議開拓西湖,取淤泥作堤壩,在其上築橋,是為蘇堤
1091年
〈臨江仙 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錢穆父是一位書法家和書法收藏家,和蘇東坡是老朋友,這次在杭州重逢後又是送別,感嘆人生短暫且漂泊。詩中稱讚錢穆父歷經風風雨雨,笑容依舊如春天般溫暖。
〈書李簡夫詩集後〉節錄
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饑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1092年
1091至1092年,蘇東坡先後擔任杭州、潁州、揚州的知州。如同二十年前為了躲避黨爭,主動要求離開朝廷,先後去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直到1079年被捕入獄。
〈送芝上人遊廬山〉
二年閱三州,我老不自惜。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
豈知世外人,長與魚鳥逸。老芝如雲月,炯炯時一出。
比年三見之,常若有所適。逝將走廬阜,計闊道愈密。
吾生如寄耳,出處誰能必。江南千萬峰,何處訪子室。
芝上人是一位禪師,是蘇東坡在做杭州通判認識的好朋友。這首詩前面表達了一股厭倦感,認為人生重複無趣。但不論再多無奈的情況,蘇東坡都還是能保持樂觀,對「超然物外」的狀態保持信念。
〈潮州韓文公廟碑〉節錄
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雲,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鎛、李逢吉之謗;能信於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蘇東坡藉評論韓愈來說出士大夫的自我期許:做事不是為了做給人或皇帝看的,而是做給天看的。蘇東坡在政治上的成就反而都是在做地方官完成的,為各地的人民留下了豐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例如組織育兒會、挖井處理杭州的飲水問題、治理西湖修建蘇隄、成立病坊治療瘟疫、在徐州冒著危險治水、取消揚州鋪張的花會等等。
1093年
蘇東坡被召回朝廷擔任翰林侍讀學士,這是他一生在世俗社會達到的高峰。
〈行香子 述懷〉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這首詞傳達出對浮名浮利的厭倦。如同陶淵明的「歸去」,回到真正的生活。
1094年(59歲)
高太后去世,舊黨(被認定為元佑黨人)被哲宗打壓,蘇東坡被貶到比黃州更遠更蠻荒的惠州。
〈慈湖夾阻風〉節錄
此生歸路愈茫然,無數青山水拍天。猶有小船來賣餅,喜聞墟落在山前
此詩寫在蘇東坡一路南下的路上。
〈記遊松風亭〉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皷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
如果我們對原本以為「非要怎樣」的執念束縛的東西不再有興趣,那麼就沒有什麼可以羈絆我們,「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1095年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節錄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蓴鱸。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食荔枝二首〉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東坡在惠州隨遇而安、怡然自得,還能享受荔枝的美味。
〈蝶戀花 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096年
〈縱筆〉
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1097年
蘇東坡從湖州到黃州、從定州到惠州,從惠州到海南的儋州,是他一生最苦難的時期。但有意思的是,蘇東坡在這三個地方都買地建房打算安家,這在北宋很少見。
〈被酒獨行 遍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
半醒半醉問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
符老風情奈老何,朱顏減盡鬢絲多,投梭每困東鄰女,換扇惟逢春夢婆。
第一首描述他的家在黎族人的村邊上,還要靠牛糞的指引才找得到。第二首引用孔子學生曾點之志的典故,「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隱喻即使邊陲之地心中仍保有文化的信念,另外就算在簡陋的環境,也能嚮往靜好的生活。
〈和陶和劉柴桑〉
漂流四十年,今乃言卜居。且喜天壤間,一席亦吾廬。
〈千秋歲 次韻少遊〉
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
道遠誰云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次韻子由其三 椰子冠〉
天教日飲欲全絲,美酒生林不待儀。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將空殼付冠師。
規模簡古人爭看,簪導輕安髮不知。更著短檐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
第二句說椰漿就是美味的酒,不需要善於釀酒的儀狄。三四句用了陶淵明的典故,陶淵明每次釀酒時,就拿自己的頭巾過濾酒然後又戴上。
1100年
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原本以為再也回不去的蘇東坡被重新安置,渡海北歸。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1101年
六月蘇東坡到了常州一病不起,於1101年8月24日去世。
〈次韻法芝舉舊詩一首〉
春來何處不歸鴻,非復羸牛踏舊蹤。
但願老師真似月,誰家甕裏不相逢。
不同於以往的「團團如磨牛」,蘇東坡從海南回到常州,經過金陵見到法芝,也要回到了家,不再漂泊。更期望能遠離世俗,擺脫人生的羈絆。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前兩句源自莊子,心如死灰,擺脫了自我的束縛,達到自在的境界。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功業,而是在失敗和磨難之中,達到自己內在生命的平靜和完整。
〈答徑山琳長老〉
與君皆丙子,各已三萬日。一日一千偈,電往那容詰。
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疾。平生笑羅什,神咒真浪出。
〈紀年錄〉
將屬纊,聞根先離,琳叩耳大聲曰:「端明宜勿忘西方。」曰:「西方不無,但此中著力不得。」世雄云:「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須著力。」曰:「著力即差。」語絕而逝。
蘇東坡對死亡始終抱著坦然的態度,順其自然。
其他
〈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這首詩非常悲觀,由中秋節的孤獨,感到了時間的短暫,歸結至人生如夢幻的虛無感。
〈滿庭芳 蝸角虛名〉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裏,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寶繪堂記〉節錄
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然聖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鍊。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江城子 湖上與張先同賦 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蘇東坡在各種聚會上經常當場填詞,據說也能唱曲。
〈春渚紀聞 卷六東坡事實〉
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
蘇東坡二十歲開始創作,六十六歲去世,留下兩千七百多首詩歌,三百多首詞,四千多篇文章。
〈文說〉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上張安道養生訣論〉節錄
神仙至術,有不可學者。一忿躁,二陰險,三貪欲。
蘇東坡的養生方法主要運用打坐、呼吸來冥想。
〈贈張鶚〉
其藥四味而已:一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
〈和陶飲酒詩其十三〉節錄
醉中雖可樂,猶是生滅境。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反映了佛教的「因緣觀」,強調萬物皆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
〈泗州僧伽塔〉
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得行固願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短評:
以前是透過蘇東坡的作品去了解蘇東坡,了解他的生平才發現,他的人生際遇和他擁有的過人才華是極不相襯的。深愛的妻子早逝、仕途也不順遂、一生都在異地漂泊,但也許正因為這樣,才突顯出蘇東坡的不同之處。他在每一個地方都能隨遇而安,融入當地的風景和人文,以文字寄託自己的情懷。
閱讀蘇東坡的詩詞,除了優美的文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種矛盾的衝突,在佛學和老莊的思想、陶淵明的生活智慧當中、仍然背負了傳統儒家士大夫的責任感,也許正因為這樣,蘇東坡的作品時而飄逸灑脫、時而豪邁奔放、時而感慨萬千,讓他的風格更加多采多姿。
仔細賞析蘇東坡的文章,他能記錄生活中的小地方和小情趣,也能描寫壯麗的大風景,並且還能隱藏大量的典故在其中。難怪歐陽修對他的文筆驚嘆不已,而他的政敵會想盡辦法打倒他。蘇東坡真是在中國歷史上一個最特殊的存在,直到今天,我們還能被他深深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