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是個倒吃甘蔗的開店日,包括我喜歡與不喜歡的,例如:空間的吵雜,有人隨意逛逛,有人點飲料看書,有人專程來買書,有人特地回來買書。算是個書店目前進駐在藝文空間的小小縮影,現在回想,就以旁觀者的眼光讓其流轉。其實,這樣的一天過得還不錯。
週六則是活動日。這次我有提前準備好飲品,雖然在入場時心中還是稍微忙亂了些,但也多學習了次經驗。
這次我發現自己比較明顯的情緒是,隱隱有種「頻率不太對」的感覺。但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的預設太多,前面兩次活動是一個系列,這次我也有某種預期,但其實本來就不是相同的系列,也許是我自己把它們想在一起了。活動是一回事,朋友是另一回事。我有個朋友也是這次講者的朋友,也有來參加活動,她幫忙我很多,但我也有幾次覺得怪怪的地方。有些回頭想想,其實沒有那麼不合理,只是跟我預期不同罷了。
唯有一點,是朋友個人的行為跟價值觀,讓我不是很認同(是在活動結束後吃飯,她分享的)。其實他願意跟我說,是因為信任我,相信我不會批判她,知道她的理由。但我還是沒辦法認同,雖然我沒說。不過,也許我要練習的是,雖然不認同,但是接受對方是這樣吧。
其實那天吃飯,我的「不太對」的感覺滿強烈的,甚至有些不舒服,但現在寫日記時回想,倒又覺得那些「不對、不舒服」也沒什麼,感覺會來就會去,其實也沒啥大不了,只是我下次可以思考看看,是否要出席這樣的聚會。我這次其實沒什麼思考,只是覺得大家都認識,也想跟大家多聊,就說想一起吃飯,但其實之前沒參與過這樣的組合,所以可能奇怪的人是我。
我要擴大自己的包容範圍,但內心更清楚自己是誰,自己要什麼,而不被影響。
對,其實我原本想紀錄表達的是,以前對於朋友的行為也覺得不太認同,但是同時他的光芒太耀眼,引發我的自卑,而讓我發現自己嫉妒他的那一面。也非常謝謝他當時聽我說心路歷程,陪我走過那些尷尬和難以啟齒的過程。現在,我已經不被自己的自卑蒙蔽,再聽到對方讓我覺得不認同的行為,我能夠把「對他行為的看法」與「我的自我價值」分開。我可以穩定地知道自己某方面想法跟對方不一樣,但不是討厭這個人,只是不認同他部分的行為,也不會覺得他很厲害要學習他,因為我已經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不需靠他人認同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