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決定,要為每篇日記下一個標題,這樣比較有主題性,而且觀察這陣子,我記錄的頻率也不太是每天,大概會分2-3天吧。
就像是這篇是三天的回顧,這三天剛好是我開店的日子(週四到週六),前幾週好像也是開店中間較少紀錄,因為較忙。目前先姑且這樣,讓自己這三天寫一次回顧。
也發現其他日子,會依據我受到外界影響的程度,或者說「意識打開」的程度,來決定是否有值得寫日記紀錄的。但受外界影響並不表示意識就打開,只能說有不同事物的碰撞,較容易激起意識的火花,當然我也希望,即使沒有受到外界刺激或影響,自己一樣也能保持高的意識。(但這很難~有時候就會想耍廢,我是說意識)昨天開店,有一點我想記錄下來的是,遇到「不了解書店」的客人,也就是「只是來看看」的人,有種被動想要我說書店故事給他聽的態度,也沒有想要消費的,昨天當他們拿著報紙問:「妳還有什麼要介紹的?」我就直接回答他們,但介紹完其實也沒有改變他們的態度,他們只是來「看看」書店到底在幹麼。在我和其他客人說話時,他們就趁機離開了。
我觀察到自己對這樣的情況不是非常舒服,最表層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他們沒有買書,也沒有意思意思稍微消費支持,而且主動要我跟他們介紹,已經開啟對話,最後卻沒打招呼的離開。
然而,以商業的角度來說,客人本來就有權利這麼做,我也無法要求每個人都理解書店或我,更無法期待別人一定要消費支持。是因為和我的期待有落差,我才會感到不舒服。
所以,我覺得可以用兩個方面來因應這樣的情況。
第一,他們是本來對獨立書店一知半解的人,因看到報紙而想「看看」書店到底是在幹麼,所以這指是開始,是一個需要慢慢培養的過程,如果他們在走訪過程中慢慢體會到,也許會慢慢轉變認知和態度,而下次再有機會走進來,會是不同的狀態。我不舒服的,是他們昨天的「態度」,而不是他們這兩個「人」不好。這需要時間,我也已經見證了好幾個人,來好幾次才終於買書的。換個角度想,其實是我「開始」擴展本來不認識書店的潛在客人。
第二,當他們問「你還有什麼要介紹的嗎?」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對方「被動」的態度,好像我有義務要回答他不經思考問題,而他沒有主動先觀察環境或選書,而提出自己觀點的問題。我並不是說要很認真嚴肅的那種「觀點」,而是他真心說出自己的提問。我後來想,若下次遇到這種感受不到真誠的問題,我不要順著他回答,因為在那情況他也接收不到,而是要說出提醒他意識的話,最簡單的是反問他:「你有想要找什麼樣的書嗎?」「對什麼類型的書有興趣?」「你好奇什麼問題呢?」等等,讓他開始思考。我在寫這段的時候,想起七月初接受小學生的採訪,也一直遇到這種沒有觀點的問題,讓我感到疲累。人的意識和年紀無關,因為幾歲的人都可能有這種情況。也提醒自己,問人問題時不要這樣。
今天也有遇到幾個「逛逛不買」的情況,發現自己還是有點失落,但這可能是來自於我覺得自己沒有提早準備好而導致。所以還是先從改善自己開始。
然後今天真的要早點睡了,明天約早上九點剪頭髮。我發現最近是有許多事情同時在腦中,例如想寫日記、想看書、想寫貼文、想餵貓、想先洗澡、想規劃行程......等等,不知道要先做哪一項,反而虛度了時間。常常想了一堆待辦事項,大腦覺得好難喔,直接拿手機出來滑最簡單,最後那些想做的事就不夠時間了。
這個現象其實在以前上班時就有過了,而現在自己創業又遇到,就怪不了別人,要面對自己這個課題。
像是剛才,其實我也有拖延了一下,最後決定先寫日記,後面的是其實我還沒排好,但現在我知道先排好順序,我的大腦才不會混亂沒秩序,所以我來排一下:
寫完這篇上傳後,去餵貓、換貓砂,然後洗澡,洗完後在床上規劃行程、看書。
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