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光心慌慌》的賣座,讓潔美李以新人之姿,在一夜之間成為恐怖片迷的新夢中情人,光是在1980這一年,他就身兼三部恐怖片的主角,在美國與加拿大來回奔波。但他很快警覺到被定型的危險性,除了約翰卡本特的靈異片《夜霧殺機》(The Fog)以外,其他兩部作品《舞會大驚魂》(Prom Night)與《恐懼列車》(Terror Train)都像是《月光光心慌慌》的仿作。他只能盡力滿足觀眾的期待,衣衫不整的躲避蒙面殺人魔的追殺。他覺得像被封藏在箱子裡「腐爛透頂」,感到厭煩與心力交瘁,唯有與卡本特的二次合作,才讓她終於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嘗試不同的演出方式與戲劇元素。
有鑑於這些不愉快的經驗,潔美李在演出1981年的《月光光心慌慌2》(Halloween 2)與《血濺迴旋路》(Roadgames)後,就與砍殺電影保持距離,而且他在這兩部作品裡也挑戰更正邪難辨的複雜角色。雖然他的「尖叫女王」形象深植恐怖迷的心中,不過嚴格來說,他在《恐懼列車》就親手為這個角色設定劃下了休止符。
《恐懼列車》是導演羅傑.史波提斯伍德(Roger Spottiswoode)的首部執導作品。它的故事要從一群醫科學生的惡作劇說起。潔美李飾演的艾蓮娜與朋友在一時興起下設局惡整同學肯尼,沒想到卻因驚嚇過度導致他精神失常。三年後,學生們為慶祝畢業而包下列車舉辦化裝舞會,但一名神秘人早已潛入車內,並在列車上路後,開始殺害當年參與惡作劇的學生。此時,列車長接到肯尼逃出精神病院的緊急通報,艾蓮娜也必須面對過去的黑暗記憶,在保命之餘揭發面具殺人魔的真面目。
《恐懼列車》的劇情確實缺乏原創性,但我認為它是潔美李最好的恐怖片之一。史波提斯伍德沒有抄襲《月光光心慌慌》裡強敵來襲的壓迫感恐懼,而是改用推理小說的佈局技巧,塑造「兇手在我們之中」的詭譎氣氛,使乘客在猜忌的當下逐漸醞釀出強烈的恐怖感。此外,電影靈活的運用「面具」這個不可或缺的元素,讓兇手在每次行兇後偷取對方面具,然後裝成被害人的模樣尋找下個目標,這種變色龍式的犯案手法不但增加辨認敵我的難度,也讓真兇的身份更難預料。
另外,知名魔術師大衛.考柏菲在本片的吃重演出,可說是畫龍點睛的出色安排。由於製片Harold Greenberg對魔術的熱愛,《恐懼列車》成為考柏菲為數不多的電影作品之一,史波提斯伍德也從善如流的讓考柏菲表演一場接一場精彩的魔術秀。有趣的是,這些過場表演不但沒有破壞電影的節奏,反而強化了懸疑效果。編導聰明地將「魔術」融入犯人隱藏形跡與誤導視聽的手法中,使每場表演看起來都像謀殺的預告前奏。考柏菲在電影後半段幾乎成了頭號嫌疑犯,單看他凝視學生時露出的詭異笑容,你幾乎會相信他的純真臉孔背後藏著亟欲復仇的扭曲靈魂。
《恐懼列車》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於結尾。潔美李與殺人魔的衝突並非以血腥搏鬥收場,他以一個吻瓦解對方的暴力衝動,讓暗戀他的殺人魔在慌亂間摔落車外死去。構思這個結局的正是潔美李本人,他希望這個收場能賦予艾蓮娜更多層次的心理描寫。它除了讓厭倦血漿的潔美李保留一點喘息的空間,也隱含著與同戲演員的革命情感。飾演殺人魔的Derek MacKinnon在現實生活中是位跨性別者,而潔美李則被八卦小報暗指他是雙性人的流言所困擾。他將全片唯一的吻戲保留給Derek,多少代表一種同仇敵愾的暖意。
下一篇文章將介紹《舞會大驚魂》這部讓潔美李自嘲「一蹶不振」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