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婉清

每逢「九三閱兵」,媒體總會強調國家的強大與軍隊的榮耀。但在這些整齊劃一的方陣背後,是否有人記得,那些曾經同樣在天安門廣場昂首闊步,卻因為政治風向突變而被遺忘、甚至被清洗的普通軍人?
1970年,北京舉行了中共國成立二十一週年閱兵。這是「文革」十年間唯一的一次大閱兵,規模宏大,場面壯觀。然而,它卻幾乎消失在官方的歷史敘事中。
為什麼?因為那場閱兵的核心人物,是一年後被定性為「叛徒」的林彪。
二、林彪的高光與隕落
1970年10月1日,林彪作為「接班人」,與毛澤東並肩出現在天安門城樓上。他意氣風發,接受全軍將士的致敬。許多受表彰的軍人代表有幸登上城樓,與毛、林握手留影。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發,林彪被宣布為「陰謀篡黨奪權」的叛國分子。隨之而來的,是席卷全軍的清洗運動。
昨日的榮耀,瞬間變成了今日的原罪。
三、一個軍人的命運轉折
我的爺爺,當時是青島潛艇部隊的一名班長。因為表現優異,他被選入1970年的國慶閱兵方陣,並作為代表與毛澤東、林彪握手。對一個出身普通的農村青年而言,這是莫大的榮耀。
然而,林彪事件爆發後,這段「榮耀」成了致命的負擔。有人舉報他「模仿林彪」,這本是文革氛圍中司空見慣的行為,卻被立刻定性為「政治問題」。他失去了提幹機會,被迫退役,帶著滿腔的困惑與屈辱回到了村莊。
在村裏,他反而因為有軍人背景,被推為「文革隊長」。這就是那個年代的荒誕:在軍中是「不可靠分子」,在地方卻成了「革命骨幹」。同一個人,卻被政治邏輯隨意裁定。
四、制度之惡:人的命運不由自己
1970年的國慶閱兵,表面上是國家的榮光,但背後卻是一出冷酷的政治鬧劇:
• 軍人們以為自己是在接受最高榮譽,實際上是在為未來的整肅埋下伏筆;
• 掌聲與握手,在一年後變成罪名和烙印;
• 個體的努力、忠誠與犧牲,在體制面前一文不值。
這種荒誕,正是極權體制的本質:它可以隨時顛倒黑白,把昨天的「功臣」變成今天的「敵人」。
五、今天的我們應該記住什麼
九三閱兵上的鋼鐵洪流,展示的是國家的力量。但1970年閱兵的隱秘歷史提醒我們:
• 真正決定軍人命運的,不是他們的忠誠和貢獻,而是統治者的權力需要;
• 一個人可以因為一次握手、一句口號而丟掉前途,甚至毀掉一生;
• 在一個沒有保障個體權利的制度下,所有人都可能成為「替罪羊」。
所以,當我們觀看今天的閱兵時,也應該想起那些在1970年站過同樣隊伍、走過同樣廣場,卻最終被歷史抹去的人們。他們的沉默,才是真正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