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圖片
8月31日,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對印度總理莫迪表示,中印之間可以實現「龍象共舞」,西方媒體紛紛發文稱川普對印度加征的50%關稅,把印度推向了美國的對手中俄陣營。如果我們打開世界地圖,就不難發現,中印之間的長期競爭關係不會因美印短期關稅的討價還價而產生實質影響。
印度深入印度洋中心,扼守著全球能源運輸通道。其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卻擁有14億人口,2024年印度GDP約4萬億美元,人均2700美元,遠低於中國大陸的19萬億GDP和人均1萬3千美元的數額。按中國傳統的「遠交近攻」的外交智慧,相鄰兩個大國之間只能是對手,很難成朋友。中印、中俄之間在歷史上都發生過多次武裝沖突,就驗證了這個基本原則。當下各國政治都以「富民」為第一要務。印度要讓其14億民眾富裕起來,就要在全球產業鏈中找到一個能發揮自身優勢的定位。目前,中東、俄羅斯、南美等各國依靠自己豐富的能源、礦產出口;美國除擁有全球金融主導權外,還和德國、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同屬創新驅動型經濟;英國、新加坡、瑞士等國則以旅遊、教育、金融等服務型經濟見長。
這些資源優勢和創新、服務的定位都不是印度現在能有的優勢,而中國以勞動力成本優勢占據製造加工業的定位,是印度認為可以分一杯羹的,畢竟印度工人的平均工資約1800元人民幣,只有中國工人平均工資的三分之一。印度的勞動力人口的中位年齡是30歲,還處在人口紅利期;而中國大陸在疫情期間不但損失大量人口,其勞動力中位年齡也達到40歲,進入未富先老,人口紅利轉負擔的過程中。所以中印在全球產業鏈定位上,天然就處在了競爭關係上。
現在世界各國都內需不足,都想靠出口,尤其是對美國出口,來維持經濟增長。從2018年開始,美歐就意識到,讓中國一家獨大控制全球製造業是非常危險的,於是開啟「友岸外包」戰略。印度作為采用民主制、講英語的人口大國和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產業鏈移出中國的首選地,蘋果手機產能外遷到印度就是個典型案例。在就業崗位、稅收和基建的爭奪上,中印之間根本沒有什麽共贏的方案。
更令印度難以忍受的是,2024年中國對印度的貿易順差超過1000億美元,是除美國、香港外,第三大貿易順差來源。這等於是印度出錢供養競爭對手發展壯大,然後捲垮自己。目前印度把大型電子產品製造、汽車零部件、藥品和醫療器械製造、新能源和電池生產,定為其未來10年工業化的重點領域。這和中國大陸產業布局重點高度重合。所以,中印雙方無論誰捲過誰,都無法實現「共舞」的狀態。
綜上所述,印度這次做出和中俄親近合作的表演,並非是中印之間出現了重大的基本面轉變,更像是給美國看,以此來增加關稅談判的砝碼,畢竟4月2日「解放日」後,川普多次暗示,可能最先和印度達成貿易協議,但一直拖到現在兩國還都沒談攏,令川普很惱火。對印度新加的25%關稅,與其說是懲罰印度倒賣俄國石油,不如說是敲打印度在關稅談判上盡快讓步。美印雙方借中國相互叫價,習近平卻提出個「龍象共舞」,是不是太自作多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