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是貓
作者:夏目漱石
出版年份:1906年
喜歡指數:5.0/10.0
-
《我是貓》是我讀得最久的一本書,坦白說我沒有很喜歡這本書,它沒有讓我激起強烈的閱讀慾望。(但封面很漂亮,我是買野人出版社的版本,野人出版社的每一本書封都非常漂亮)
雖然是小說,但這本書的故事性並不突出,情節多以日常描寫為主,有點平淡。不過,貓的視角帶來一種獨特的觀察角度,牠對人類的吐槽尖銳滑稽,帶來一些有趣的成分。作者藉由貓的眼睛,諷刺明治時代知識分子的虛偽與矯飾,讓人不得不思考人性問題。
大部分的故事都圍繞在主角的主人--苦沙彌和他身邊的人上,偶爾會出現和一些貓咪互動的情節。我看過很多跟這本書有關的分析跟介紹,所以我就不多說,只分享我一部分的感想。
其中一段話引發我對人性的思考:「為一個陌生人雙眉緊蹙,涕泗縱橫和長嗟短嘆一點也不自然。我完全不認為人是那麼有感情、悲天憫人的動物,他們與別人相處時偶爾流下幾滴淚水,露出憐憫的表情,只當成是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必須繳納的稅款而已。那種虛偽的表情,其實是一種煞費心機的藝術,擅長表現這種神情的人被稱為富於藝術良心者,在社會上頗受敬重。所以說愈是受到敬重的人,愈不值得信賴。」
我認為人性本惡,所以眾人才會推崇善的行為與想法,若人性本善就根本不必推崇或追求「善」,因為這就會成為一件自然的事。但我認為人性中的惡,不是殘忍或邪惡,而是「自私」。這種自私是一種求生本能,每個人天生都會將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因此「大愛」才顯得特別、難得。
我覺得人性中的自私往往佔絕大部分,善的部分反而比較少,甚至帶著虛偽。很多人的善只是表現給他人看或是讓自己減輕罪惡感,或讓自我感覺良好。在社交媒體的時代,善的表演比以往更容易。人們透過一個轉發、一句關懷,展現自己的同理心,但這樣的善舉是否真的改變了什麼,仍值得懷疑。但即使如此,這種虛偽的善未必毫無價值,因為對於受惠者而言,它仍然能帶來實際的幫助。或許,虛假的善比真誠的冷漠要好,但我不認為這種善是人類該盡的義務,我也不認為人性自私是壞事。
在這樣的矛盾中,人性就顯得複雜。惡是自然,也是本能,善是選擇與例外。也因此,夏目漱石筆下的嘲諷不僅僅屬於明治時代,在現今社會依然成立。當代人或許不再以嚴肅的學問掩飾虛偽,而是透過社交媒體的「按讚」與「分享」展現關懷。這種表面的善意,與百年前的假惺惺,其實並沒有太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