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旅行 #肯亞 #動物大遷徙 #小黑山旅行札記 #親子旅遊
🏠 房子旁邊有動物,是浪漫還是悲傷?
「長頸鹿!斑馬!」車子在開往納庫魯湖國家公園的路上,孩子們忍不住大喊。
我有點不好意思,對導遊說:「你每天看見的風景,對我們是一輩子難得一次的風景。」
導遊點點頭,說這樣的場景每天都會發生。因為國家公園沒有圍牆,動物有時候就會晃出來,在民宅旁邊走來走去。
「這也太浪漫了吧。」我心裡想。可是,故事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這裡原本就是牠們的棲息地,只是人把房子蓋上去。動物只是想回家而已。」另一位導遊說。刺耳的事實裡,藏著太多無奈。
「那人會抓牠們來吃嗎?」我問。
導遊指著路上一堆牛羊,淡淡地說:「吃不到那邊。」

一路上常常可見放牧的牛跟羊
👶 翻找垃圾的動物和孩子
雖然一路上看見許多牛羊,但牠們大多在屋旁生活,喝著混濁的水,翻著垃圾堆。
一個大約六歲的孩子坐在門口,抱著寶特瓶啃咬;更大的孩子,天剛亮就跟著媽媽在路邊撿拾。
「這裡的孩子都有上學嗎?」我問。
導遊說,和台灣一樣有公私立差別。有錢人送孩子去雙語私立,公立三年級也開始教英文,所以英文普遍不差。但工作很難找,年輕人機會少,政客承諾更少兌現。
「我家前面雖然有柏油馬路,但通往家的那段是泥巴路。」他說,「下雨天,孩子要先穿一雙鞋涉過泥巴,到柏油路上再換另一雙鞋。」而他已經算是住在市區了。
醫療、教育、乾淨的水——政客一次次食言,民眾也只能寄望下一個領導人能好一點。
「那些馬賽孩子,喝的水就是動物喝的水。」

早上婦女會到溪水拿水飲用跟洗衣 洗完就放草地上晾乾
我聽得心裡發悶,呆呆望著窗外的簡陋小屋。腦中浮現一個念頭:也許只有教育,能帶他們走出窮困的坑。
🧵 在給釣竿之前,先給彼此魚
「等一下停車時,請有心理準備,很多馬賽人會來兜售東西。」導遊提醒。
「可以殺價,但請不要太狠。他們真的很需要幫助。」
旅行社也盡量和地方合作:毛毯、寶特瓶、飯店食物來源,全都盡可能選用當地生產。
「所以,很謝謝你們來肯亞,讓我們有機會幫助地方。」導遊說。
於是當馬賽婦女圍到車旁,我收回原本想閃避的眼神,打開窗戶,買下幾條帶著粗獷手感的項鍊。

圍上來兜售的馬賽婦女 他們是為了養活孩子積極努力的銷售員
握著項鍊時,我深深感激自己出生在台灣。
旅行讓我明白,浪漫與悲傷,常常就並存在同一片風景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