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旅行 #肯亞 #動物大遷徙 #小黑山旅行札記 #親子旅遊
準備行李是旅行的第一個儀式
旅行真正的開始,不是飛機起飛的那一刻,而是行李一件件放到門口的那一刻。那代表我們把「想像」轉換成「實際行動」。
:這趟非洲行,我對比行前與行後的清單,發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東西根本沒用到。誰知道呢?畢竟是非洲,未知遠比經驗多。但理智最後還是贏了,不該帶的我忍痛拿出來, 像是被禁止的塑膠袋(本來想拿來裝嘔吐物或髒衣服)、想在荒野拍照看起來很酷的短褲(蚊子立刻會來)、幾本心血來潮帶的書(塞不下)、甚至是「遇到獅子要用的防狼噴霧劑」(桃園機場安檢根本過不了)。

泡麵讓孩子的心從肯亞再連回台灣
以下是我們家兩大三小,為期 11 天的真實行李清單,以及它背後的故事。
衣服:大地色才是入場券
- 軟袋而非硬箱:我們帶了兩個可折疊滾輪行李袋,因為每天換住宿、吉普車空間有限,軟袋是唯一能塞得下的選擇。
- 行李箱隨身藥品:聽說奈洛比機場常有行李延誤,藥一定要放隨身。
- 快乾衣物與長襪:褲子三件就夠,但防蚊長襪要多帶,因為非洲的太陽能曬乾心情,卻曬不乾襪子。
出發前我很認真遵循網路建議:不要穿藍色、黑白或鮮豔,以免吸引昆蟲或驚擾動物。結果一到當地,發現當地人全身紅黃綠藍!導遊笑著解釋:「我們穿鮮豔,是要讓動物知道有人來,它們才不會靠太近。」那一刻我才發現,衣服顏色不只是自然規則,更是一種文化邏輯。

穿著鮮豔的馬賽人
文件與貴重物品:最焦慮的一環
護照、影本、信用卡、小鈔、美金……這些當然都在清單裡。但最折磨的,是 eTA 簽證。大頭照上傳失敗 N 次,最後竟然是用 iPad 隨手拍一張才成功。當下覺得世界真的很荒謬,但也再次驗證旅行前的焦慮,比旅行本身更消耗人。
防曬與防塵:非洲的太陽,非同小可
防曬乳、遮陽帽、口罩、脖圍、太陽眼鏡。看起來很簡單,但每樣都有情境。

Gate1的帽子我們很喜歡
脖圍原本是為了沙塵,實際上卻比不上口罩;太陽眼鏡以為天天必備,結果因為陰天多、車子有棚,孩子反而用不太上。旅行就是這樣,有些物品是心理安慰多於實際需要。
健康與急救:最沉重的一袋
藥品是我們最沉重、卻最慶幸帶齊的行李。腸胃藥、暈車藥、止痛藥、防蚊液……全都用上了。孩子輪流發燒,甚至有人吐到虛脫;我自己也因為顛簸過度而肌肉拉傷。
非洲的顛簸不是「搖晃」,而是整個人被拋飛到半空中再砸下來。那幾天,我靠肩頸藥膏、精油和止痛藥過活。這些小小的瓶瓶罐罐,讓我比任何保險還安心。
唯一後悔的是:沒多帶飛機嘔吐袋。原本準備 20 個,以為綽綽有餘,第五天就全數用完。非洲沒有塑膠袋,臨時根本買不到。當下我只能苦笑:難道其他家庭都不暈車嗎?
3C 與記錄:旅行的第二雙眼睛
iPhone 在非洲只能拍人像和夕陽,遠方的動物根本拍不到。這次帶的 Vivo 外接鏡頭,意外成為全家最值得的投資。孩子因為拍到清晰的長頸鹿與斑馬,竟然對攝影產生了興趣。妹妹即使發燒,也堅持要舉起相機拍照。

妹妹拍了很多很棒的照片
望遠鏡與筆記本同樣必須。因為眼睛看過的會淡忘;但寫下來、拍下來的會留下來。
行李之外:行前準備的真正意義
每一次為旅行而採購,其實都是幫自己的人生增添新的可能。這趟因為要去非洲,我買了平常不會買的東西,也學了平常不會學的知識。這些「額外的準備」,帶來的不只是行李的重量,而是心境的厚度。
厚度,帶來勇氣。勇氣,讓我們淘汰過去不需要的,練習面對更多的不舒服。
還沒出發,光是打包行李,我就覺得自己已經進步了。這就是旅行奇妙的地方。